真確

原文書名:FACTFULNESS:Ten Reasons We’re Wrong About the World–and Why Things Are Better Than You Think
直譯:真確:我們對世界的誤解的十個原因——以及為什麼事情比你想像的要好
作者:漢斯.羅斯林(Hans Rosling), 奧拉.羅斯林(Ola Rosling), 安娜.羅朗德(Anna Rosling Rönnlund)
出版社:先覺
中文譯版出版年:2018

這本書真的很有趣,我超喜歡的!

敘事方式平易近人,除了可以長很多知識,還常被作者可愛風趣的話語逗樂哈哈!

主要作者漢斯是一位瑞典臨床醫師、數據學家、全球公衛教授及世界級公共教育家,畢生力抗全球的無知。

他本身就是一位很有趣的人,兒時夢想是進馬戲團,熱愛表演吞劍(讀醫學瞭解喉嚨構造後開始會吞),希望能用自己和另外兩位作者(漢斯的兒子和兒子老婆)整理的數據改變讀者的心智。

漢斯想傳達一件事:「有些事表面乍看不可能,其實卻有可能。」

在前言漢斯先用了 13 個題目考考讀者對世界的了解程度,他也向全球各地的人提出過數百個這類問題,題目內容有關於貧富、人口增長、出生率、死亡率、教育、公衛、性別、暴力、能源與環境,多數人的答案慘不忍睹。

例如第三題:在過去20年,全球赤貧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是……
(A)幾乎翻倍
(B)大致不變
(C)幾乎減半

.

.

.

答案是(C),平均只有7%人答對。

原來大家都慢慢的愈來愈富有,窮人是相對窮,其實一代比一代過得更好。

漢斯發現大家好像都把世界想得不太好,他稱之為「過度誇大的世界觀」,而這跟書裡提出的十種直覺偏誤有關。

不過漢斯也說這些直覺當然也很重要,因為人們如果每次都要細究所有接收到的資訊,理性分析每個決定,日子實在無法過下去。

但我們可以學著別被誇大資訊牽著鼻子走,否則我們會無從看見世界真正的面貌。

漢斯認為「求真習慣」就像健康飲食與規律運動,可以(也應當)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練習扭轉原本誇大的世界觀,換成基於事實的認知,不必為錯誤認知緊張兮兮。

《真確》提出一套簡單的思考工具,讓讀者能更了解世界的樣貌,並具備正確的宏觀認知。

前言的最後說得很好:

如果你想有正確認知,不想繼續活在自己構築的泡沫裡;
如果你願意改變自己的世界觀;
如果你想以批判思維取代直覺偏誤;
如果你感到謙虛與好奇,準備好迎向當頭棒喝 ── 那麼請好好讀下去吧。

十種直覺偏誤

  1. 二分化直覺偏誤
  2. 負面型直覺偏誤
  3. 直線型直覺偏誤
  4. 恐懼型直覺偏誤
  5. 失真型直覺偏誤
  6. 概括型直覺偏誤
  7. 宿命型直覺偏誤
  8. 單一觀點直覺偏誤
  9. 怪罪型直覺偏誤
  10. 急迫型直覺偏誤

1. 二分化直覺偏誤

認為「世界分成兩塊」的大誤解。

人在提到「開發中」與「已開發」時,大概是在想著「窮國」與「富國」。

漢斯說自己常聽到的分法包括「西方/其他」「北邊/南邊」和「低所得/高所得」,諸如此類。

人們熱愛二分:好與壞;英雄對惡棍;我的國家與其他國家。

把世界分為兩類很簡單直觀,還暗示著衝突,容易流於誇大,而我們始終在無意間這麼做。

他認為大家該做的是別再把國家分成兩類。

因為現在這已經不具意義,無法幫助大家妥善了解世界,無法幫助企業發現生意機會,無法幫助慈善機構把善款送到最窮苦的人手上。

如何扭轉二分化直覺偏誤?

《真確》建議大家要尋找多數是落在哪裡,而多數人通常是落在中間,所謂的鴻溝並不存在。

分佈通常如以下高斯曲線,大部分都坐落在中間,極值是少數。

真確

2. 負面型直覺偏誤

認為「世界正變得更糟」的大誤解。

你同意哪句陳述?
(A)世界正變得更好
(B)世界正變得更糟
(C)世界既沒變好也沒變糟

漢斯指出,在1966年之前,全球糧食不足,多數人夜晚餓著肚子入睡,瑞典遭遇饑荒,英國的兒童平均10歲開始工作,兒童必須工作以換取食物。

在那之前,赤貧是常態而非特例。

1997年,印度和中國的42%人口過著赤貧生活,到了2017年印度的赤貧人口比例降至12%,赤貧人口減少2億7000萬人。

在中國,赤貧人口比例降至驚人的0.7%,等於5億人脫離了赤貧生活。

僅20年前,全球29%的人處於赤貧,現在降為9%。

除此之外過去二百年間全球所有國家的平均壽命都提高了,幾乎不管從哪個角度衡量,絕大多數國家都進步了。

負面型直覺在作祟:我們傾向於留意壞事多過好事。

作者說我們可以上網免費利用他們做泡泡圖的軟體工具,查詢自己或任何國家的進步狀況,網址是:www.gapminder.org/tools

如何扭轉負面型直覺偏誤?

  • 事情可以既是「糟糕」也在「變好」
    並不是說出世界愈來愈好,就代表自己沒看到還有需要幫助的人。
    也不是說出愈來愈好就代表不打算再進步。
    世界確實還可以更好,還有許多可以再更好的地方,但不代表世界沒有變得更好,事實上世界在許多方面都愈來愈好。
  • 時常預期壞消息會被大肆報導,要記得新聞媒體與社運團體得靠誇大來吸引注意
  • 要記得我們身在一個透明公開且資訊暢通的世界,災害消息比過往更容易流出
    壞新聞多,有時只代表各界對壞事的監控度有所提升,不代表世界正在變糟
  • 切記,正面的改變可能更多,只是我們看不到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概念。

3. 直線型直覺偏誤

認為「地球人口只會持續增加」的大誤解

這個直覺偏誤是發生於:假定某條線會是直線。

如下圖:

截於《真確》

事實上聯合國的預測如下圖:

截於《真確》

一條線有各種走向,有直線型、滑梯型、駝峰型、倍增型…

要小心如果我們自認知道一條線在圖外的走向,我們可能會提出錯誤的結論,想出錯誤的解方。

如何扭轉直線直覺偏誤?

  • 切記「線有各種形狀」,事情不會只有一種發展方向
    懂得察覺你正在假設一條線會繼續是直線,然後警覺到這很少會是實際情況。

4. 恐懼型直覺偏誤

過去100年間,全球死於天災的人數是如何變化?
(A)幾乎翻倍
(B)大致不變
(C)幾乎減半

對生理傷害、受困和毒素的恐懼曾幫助我們祖先活下去,所以基於明顯的演化理由,恐懼在我們腦中根深柢固。

媒體因此忍不住訴諸我們的恐懼型直覺,這是吸引注意力的方便辦法。

因此現在的災害新聞空前常見,但作者說偏偏現在的世界空前安全。

歸功於良好教育、便宜抗災措施與全球合作救災,死亡人數大幅下降:

截於《真確》

如何扭轉恐懼直覺偏誤?

  • 恐懼可以有益,前提是得針對對的事物
  • 先冷靜再說:你害怕時看見的世界會不一樣
  • 在驚恐消退之前,盡量少做決定
  • 風險程度不是取決於你感覺多害怕,而是關乎兩件事:有多危險?你暴露在多少危險中?
  • 小心自己的注意力過濾器把資訊篩選過了,留下恐怖的消息
  • 尊重證據

5. 失真型直覺偏誤

失真型直覺再加上負面型直覺,我們會低估全球目前所取得的進步。

作者從測驗和數據得出,美國和歐洲高估外來移民的比例,也高估了反對同性戀者的比例。

失真型直覺讓我們把有限的注意力與資源放在眼前的具體個案上,有點像蒙格的 易取得性誤導傾向(Availability-Misweighing Tendency)

書中例子之一的越戰讓我印象深刻。

原來越南人稱越戰為「抗美戰爭」,而且只用一塊小石塊(90公分高)紀念這件事,作者心想這是開玩笑的吧!

因為在西方,對越戰的抗議團結了一代熱血分子,作者當年還忙著把毛毯和醫療器材寄到越南,他愣住:「結果這座城市竟然這樣紀念一場大災難?」

然後作者的越南朋友看他這麼失望,載他去看另一個比較大的紀念碑:大理石碑,3.5公尺高,用來紀念從法國殖民統治下取得獨立。

作者還是覺得不夠起眼,接著他朋友載他到遠一點的地方,一座大大的金塔,大概快100公尺高。

他的越南朋友說:「這是我們紀念戰爭英雄的地方,很美吧?」這是對中國戰爭的紀念碑。

原來越南對抗中國的戰爭斷斷續續持續了2000年,法國占領越南200年,「抗美戰爭」僅短短20年。

作者這才明白「越戰」對越南人相形微不足道。

了解之後我整個大笑,突然有種井底之蛙的感覺阿哈哈哈!

原來失真型直覺偏誤會讓我們像坐井觀天的井底之蛙。

如何扭轉失真直覺偏誤?

  • 比對數字
    巨大的數字總是驚人,該謹慎看待單獨出現的數字,永遠要找相關數字互相比對,最好還要找某個數字相除。
    例如越戰的例子就是抗美20年聽起來很驚人,但他們還有抗法200年,甚至還有抗中國2000年。
  • 80/20法則
    需要檢視一大堆項目時,不妨找少數最大的項目優先處理,那些往往比其他全部加起來更重要。
    例如知道現在全球多數人生活在哪裡,未來全球多數人又生活在哪裡,那麼我們可以更了解世界,替世界做出更好的決策。
    全球的市場在哪裡?網路用戶在哪裡?日後觀光客會來自哪裡?多數貨輪是開到哪裡?
  • 除法
    數字與比例可能透露天差地別的資訊,而比例較有意義,在比較不同大小的群體時尤其是這樣。
    在比較國家或地區時,特別得看人均比例。
    例如各國人口天差地別,拿全國總排放量批評中國和印度很沒道理,作者說照這邏輯,挪威的人口僅五百萬,每個人幾乎可以愛怎麼排放二氧化碳都行。

6. 概括型直覺偏誤

概括型直覺可能讓我們假定同一分類下的所有東西或人都很類似,但它們其實大不相同。

概括型直覺可能讓我們抓著某個分類裡的幾個特例,或甚至一個特例,就套用在整個分類上。

二分化直覺偏誤 把世界分成「我們」和「他們」,而概括型直覺則讓「我們」把「他們」想成一模一樣。

作者說,當你在腦中有一個「他們」的類別,把全球多數人歸進裡面,就犯了這種錯誤假定。

如何扭轉概括直覺偏誤?

作者認為要做到這點,其中一個極好的方式是旅行

他在1972年,到印度邦加羅爾的醫學院學習,第一次突然得改變對世界的認知。

他以為自己來自瑞典高人一等,以為西方傲視全球,其他人永遠追趕不上,結果當年在印度他體悟到西方無法再主宰世界多久了。

如果你無法旅行,共同作者安娜打造了美元街網站(www.dollarstreet.org),讓不出門的人也能更了解世界各地的生活狀況。

按所得分類,最窮的在左邊,最富的在右邊。

美元街網站內的照片清楚顯示,影響人們生活模式的最主要原因,不是他們的宗教、文化,或所居住的國家,而是他們的收入。

這網站超讚,其實旅行也很難這麼深入當地人的家,甚至到許多不同生活品質的人家拜訪,看他們的床、牙刷、小孩的玩具…。

求真習慣:

  • 尋找一個群體「裡面」的不同之處
  • 尋找不同群體「之間」的相似之處
  • 當心「多數」:多數只代表超過半數。你該問這個所謂多數是51%、99%或中間在哪裡。
  • 當心鮮明例子:鮮明的例子容易回想,卻可能是特例而非通則。
  • 假定你不是「正常」,而別人不是笨蛋:當某個事物看起來怪怪的,你要抱持好奇與謙虛,思考這從哪方面看是一個好辦法?

7. 宿命型直覺偏誤

宿命型直覺認為固有特質決定了個人、國家、宗教或文化的命運。

宿命型直覺會讓我們沒有妥善更新知識,看不見周遭社會的巨大變革。

不過作者發現有一件事很清楚,那就是媒體自由不保證全球最快的文化轉變能獲得報導,因為西方人還在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哈!)

以我亞洲人的觀點來看這個議題的話,就是亞洲人其實可以對自己再有自信一點,西方人沒有非常遙不可及。

他還說到,現今許多亞洲與非洲國家的大男人價值觀不是亞洲價值,不是非洲價值,不是穆斯林價值,不是東方價值,而是區區60年前瑞典也有的父權價值觀,日後也會像當年的瑞典那樣,隨社會與經濟發展而消失,不是根深蒂固永不改變。

所以歐美男性並不是自古至今就特別紳士有禮又平權,他們也是從大男人主義一路轉變來到現在,跟種族特性完全無關,是會隨時間轉變的。

如何扭轉宿命直覺偏誤?

切記緩慢改變也是改變,沒有所謂的宿命。

  • 留意逐漸的進步:每年進步一點點,幾十年後就是巨大的改變。
  • 更新你的知識:有些知識轉眼過時,科技、國家、社會、文化和宗教時時在變。
  • 跟爺爺聊一聊:如果你想複習價值觀確已改變這件事,不妨想一想你祖父母的價值觀和你是多麼迥異,就可以感受到價值觀隨著時間的轉變。
  • 蒐集文化改變的例子:質疑今天的文化不會跟昨天相同,也不會跟明天一樣。

8. 單一觀點直覺偏誤

單一觀點思考省下許多時間,不必從頭了解一個問題就能提出見解與答案,然後就能把頭腦用在其他事情上。

但如果你永遠固守或反對某個特定概念,你會看不到那些不符這觀點的資訊,作者提醒這對想了解現實的你通常不是好事。

就像蒙格常提到的鐵鎚人傾向。

西方諺語:「給孩子一個槌子,什麼都像是釘子。」

作者舉例意識形態擁護者會請你比較美國(自由市場)與古巴(共產主義),叫你只能選一個。

一邊是完全自由市場,國家政府不得干預的美國,認為市場能解決人民所有問題,但是是最不健康的富人

美國的人均醫療花費高出三倍(約3600美元對上約9400美元),全球居冠,平均壽命卻短了3年。

截於《真確》

因為美國沒有其他第四級國家(第四級為平均所得最高的級別)視為理所當然的基本公共健保,有錢的保戶看太多不必要的診,占用醫療花費,而沒錢的病患連最簡單便宜的診療都付不起,過早失去性命。

而另一邊是共產主義,國家會照顧你的古巴,認為中央政府能解決人民所有問題,是最健康的窮人

截於《真確》

作者的結論是,任何單一指標的進步都不能保證其他方面的進步。

人均GDP不能,兒童生存率不能(如古巴),個人自由不能(如美國),甚至連民主也不能。

我們無法只靠單一指標衡量一個國家的進步,因為現實比這些都更複雜。

所以作者認為自己沒辦法只靠單一指標就在美國與古巴之間做出選擇。

如何扭轉單一觀點直覺偏誤?

  • 檢驗你的想法:別只看支持自身觀點的正面佐證,而是請不同意你的人檢驗你的想法,並找出他們的漏洞。
  • 專業有局限:別對專業以外的領域撈過界,對不懂的事物要虛心。此外,別人的專業也有局限,你同樣得小心留意。
  • 槌子與釘子:切記,沒有哪個工具處處適用。如果你最愛的點子是槌子,記得找其他有螺絲起子、扳手和捲尺的同事,對其他領域的想法抱持開放態度。
  • 看數據,但別「只」看數據:不靠數字不能了解世界,單靠數字同樣不能。要看到數字背後的現實世界。
  • 當心簡單的想法與解法:歷史上不乏許多空想家,憑一個烏托邦願景替恐怖惡行辯護。你要歡迎複雜的思考,對照不同的想法,尋求折衷,視情況決定怎樣解決問題。

9. 怪罪型直覺偏誤

作者說我們喜愛認為壞事必有因,是某個有權有勢的惡人在搞鬼。

原因是如果不這麼想,世界會無從預料,令人困惑與膽寒。

但出於怪罪型直覺,我們沉溺在過於簡單的指控,沒看見更複雜的真相,沒留意對的地方,也就很難解決問題,防止壞事重演。

比方說,把空難怪到那個想睡的機師頭上,對防止未來的空難並無助益。
我們該問的是:為什麼他會想睡?我們以後要怎麼防止機師想睡?
如果我們一揪出想睡的機師就不再動腦,日後只會憾事重演。
為了釐清世上多數重要問題,我們不該只把矛頭對準犯錯的個人,而是要對準整個體制與系統。

作者呼籲,若我們真心想改變世界,就得明白,跟從怪罪型直覺無濟於事。

如何扭轉怪罪直覺偏誤?

  • 尋找原因而非戰犯
    當壞事發生,別找特定的個人或群體來怪罪,而是想到這背後可能不是有誰故意為之,轉為把精力放在釐清環環相扣的各個原因或整個系統。
    因為沒有人會故意做自己認為錯的事,動機的背後一定都有原因。
  • 尋找體制而非英雄
    當有人自稱促成某件好事,你要想一想是否即使沒有特定的誰做些什麼,這件事仍會發生。
    你要給整個體制一點掌聲。

10. 急迫型直覺偏誤

如果我們認為草叢裡可能躲著一隻獅子,過度分析局勢並不明智。
我們的祖先不是停下來仔細分析,而是但憑稀少資訊立刻行動。
如今我們仍需要急迫型直覺,比如一輛汽車突如其來,當然必須立刻閃避。

這種策略確實能激起我們的行動,卻也造成無謂的壓力,導致糟糕的決定。

如何扭轉急迫直覺偏誤?

懂得察覺某個決定看似急迫,然後意識到其實絕少真是這麼緊急。

  • 深呼吸
    當急迫型直覺反應出現,其他直覺也會跟進,分析能力形同關機。
    這時你得尋求更多時間和資訊。
    事情很少是現在再不做就沒機會了,也很少是非得二擇一不可。
  • 堅守數據
    如果某件事顯得急迫與重要,則更該經過衡量。
    有些數據相關但錯誤,有些數據正確但無關,你得留心分辨。
    只有相關且正確的數據才有用。
  • 當心算命仙
    任何對未來的預測都不是鐵口直斷,而是有不確定性。
    如果誰不承認這一點,你得提防當心。
    此外,你得要求對方提供所有預測情況,不只是最壞或最好的情況,並詢問這類預測在先前的準確度。
  • 當心激進行動
    你要問有什麼副作用,問這想法經過哪些檢驗。
    雖然逐步的實際提升和成效評估看似不夠大刀闊斧,卻通常更為有效。

《真確》網路書店連結整理

電子書:KOBO, Readmoo

實體書:博客來

看到作者努力提出許多例子,想翻轉西方人自詡高人一等的誤解
反過來說,不是西方人的我們可以避免自以為低人一等
還有減輕崇洋媚外的傾向(哈!)

除此之外還能避免許多源自本能的偏誤

書中有非常多故事幫助理解十大直覺偏誤
很能幫助加深自己的印象👍

JUJU選書世界上的事 / 自我提升 / 心理學 / 科學

上一篇:《找到你的為什麼》實作篇 – 我當搭檔的心得

下一篇:2020年末的我熱愛閱讀的6個原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