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歲開始的Hello Life

Hi 我是 Juju~

我一開始會想看這本書,是因為蠻好奇中年後的生活是什麼模樣,想透過小說來看看日常小人物的退休後生活。

再加分的部分是《55歲開始的Hello Life》是日本小說,想說日本算是高齡化已久的國家,應該可以看到許多故事。

之前還有讀過一本是以 63 歲婦人為主角的瑞典小說《清單Hold不住的人生》,也是因為好奇中老年人的生活而讀。

可以看著主角如何從以丈夫為重的狀態,慢慢找回真正的自己,並開始會重視自己的需求。

完整心得:[閱讀心得] 在中老年學會為自己而活《清單Hold不住的人生》

結果《55歲開始的Hello Life》才看前兩篇故事,就深深感到日本中產階層在中年後的生活也太慘…😢

存款少得驚人(一家人存款不到台幣兩百萬,隨著日圓不斷貶值會愈來愈少),還沒有房子是租屋,而且因為年紀大了只能找到打工性質的低薪工作。

他們原本也是一般上班族,但在被迫退休(優退)後卻都變成低薪的工作者。

第二篇故事讓我深刻體會到年輕時真的要一直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能待在死水裡被溫水煮青蛙。

老了才不會完全只能用肉身賺錢,老了如果不堪負荷身體受傷還要花更多醫藥費。

日本中產階層退休的人過的生活,可能比很多國家的底層還差。

經濟泡沫距今三十幾年,日本沒有成長只有停滯,生活好苦好沒安全感😢

讓人看得難受的還有空氣中瀰漫的無情、壓抑氣息。

沒什麼人味,表面的笑容只是表面的熱情,有點像假裝有情感的機器人。

知道這些後,回想在《蒙格之道》讀到蒙格在聊日本時說到的:「他們像男人一樣去面對25年的停滯,沒有牢騷滿腹,沒有放聲痛哭,也沒有表現得像個受害者。」

突然好像知道為什麼了,因為當人在不安穩有一餐沒一餐的狀態下,根本沒空去管政治甚至社會的問題,應該會比較擔心哪天就把錢花光了。

每天忙著求生,擔心自己還剩多少錢能過幾天、要去哪裡賺錢,哪來還有閒情逸致去想國家問題。

延伸閱讀:[閱讀心得] 每日期刊股東會談話《蒙格之道》

沒有閒暇時間思考,導致大部分的人像沒有思想的機器人。

有時間閱讀、思考甚至胡思亂想真的很重要!

現在在這裡看心得文的你,肯定是有時間的人,相信你也是個有思想的人👍

想到在《蒙格之道》還有讀到蒙格在自己當律師的時期,會固定買下自己的一小時來思考或閱讀。

還有巴菲特則是一天的待辦事項規劃得很少,可能就只寫了「理髮」,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擁有閒暇的時間。

有時間思考,才能去覺察一些事、思考問題的核心、觀察別人怎麼做、尋找解法…等。

還有一個沒有牢騷滿腹的可能原因,就是在泡沫經濟瓦解後(1991年)才出生的人根本也沒體會過那種日子,所以也不會有落差?

甚至覺得這樣的生活就是日常,就是正常。

看到這也讓我懂了為何漸漸對日本的美食沒有感覺,而且在東京竟然開始會吃到煮得不厲害的飯,原來當地人對美食的要求也降低了。

每次想到這些都心好痛,可能是因為小時候太喜歡日本了,每次的日本旅行體驗都好美妙,但現在每多去一次就多失望一次。

有點不敢再去了,想讓記憶停在美好的時刻,像鴕鳥一樣只要自己沒看到就彷彿什麼都沒發生。

讀到書中主角名字時,有種奇妙的感覺。

小時候覺得日本名字有種很高級的感覺,但現在讀到卻是一種覺得可憐的感覺。

小時候好希望自己是日本人,可以穿可愛有質感的制服。

長大後的現在好慶幸自己不是日本人,害怕沒有辦法期待的未來和很苦的生活。

這是讀寫實風格的《55歲開始的Hello Life》時獲得的特別體驗,充分感受到東京在小時候的自己眼中和現在的自己眼中出現的劇烈落差。

小時候覺得很厲害、很時尚、很高級、有距離感,現在的感覺完全不是這樣了。

閱讀過程還有冒出的想法是日本人自豪的「堅持」與「忍耐」,在適合的情況下會有很棒且特別優秀的成果,但在發生變化需要做出改變時,「堅持」與「忍耐」反而成了阻礙。

仔細想想,當需要動用到「忍耐」這個能力時,通常也代表出現了「不適合」的警訊。

因為如果適合就很舒服啊~ 完全不會有在忍耐的感覺。

當處於忍耐的狀態時,試著去了解不舒服的來源,找方法處理或找其他更適合的做法也許會更好。

這時更不該固執地「堅持」,讓情況愈來愈嚴重。

會冒出這些想法是在第一篇故事讀到這段:

覺得她說得很好!

第一篇的女主角這段話也講得超棒!

認清回不去了,才會踏上新的旅程。

讀到這突然懂了為什麼日本美食大部分都是純樸、講求吃粗飽、澱粉配澱粉,是因為日本很多經濟狀況不太好的人嗎?

重點是要吃飽,才有體力繼續做事。

無暇顧到均衡飲食。

第三和第四個故事比較沒有經濟壓力,是讀起來比較舒服的故事。

這兩個故事都有探討到中年退休夫妻的相處。

當沒有經濟壓力,人就有空閒去想感情。

整本書五篇中篇小說,讀完感覺很舒服,還好最後幾篇故事沒那麼苦😆

整體有種淡淡的、灰色的氛圍。

沒有激昂的情緒,是種平淡走人生後半段旅程的心情。

老了就是這樣吧(?)

三十幾歲開始對中老年生活充滿了好奇與害怕,邊看會邊覺得最好要提早做點什麼準備。

不過似乎我們也無從預知未來會發生什麼事😂

能做的大概就是盡力~

我通常因為不想被影響,都會讀完整本書才回頭看看推薦序,好奇想看看其他人讀完有什麼心得看法。

但這本書的第一個推薦序覺得應該可以不要看。

因為有資訊量的部分很多跟小說的內容不同,甚至加油添醋了一些自己的故事,覺得有點可怕…

我還讀到有點生氣,覺得這樣誤導讀者,原作村上龍很可憐。

明明他不是這樣說,為什麼被編成另一個故事😅

但也許這就是不同人讀起來,會產生不同的心得吧!

錯誤的部分:

教主角喝水的不是國小導師嗎?怎麼變父親🤔

緊接著的這段讓我更驚訝,確定我們是看同一本書嗎?

第三篇故事的先生可以說是為了退休刻意找一個想做的事,不是為了夢想退休,更不是為了實現夢想拋棄安全領域的職位,講反整個變好老梗。

他刻意找到一個夢想是為了讓自己對退休有點期待,才能夠說服自己接受公司提出的優退建議。

而且原本的職位也稱不上是安全領域,是公司想優退他。

這篇故事的先生最愛的事情其實是泡咖啡和品嚐咖啡,開露營車是刻意想出來的。

而且太太也沒有想跟先生一起旅行,還跟先生說想要有自己的時間。

天啊這樣天差地遠的描述,整個讓故事的風格走鐘,可憐的村上龍😢

原文這段話帶給我的體悟是「最好在平常就有留時間給自己做有興趣的事」,才不會到要退休了才緊張不知道自己退休後要做什麼。

而且退休的時候因為怕經濟問題其實也會比較放不開去做自己想做的所有事,要趁還有穩定收入的時候好好體驗人生👍🏻

活著有意義很重要,不然會不知道自己為何要活著。

尤其是老了身體還會不舒服,很需要有能撐下去的事。

也不用為了退休而去想什麼遠大酷炫的夢想,適合自己而且是自己執行起來舒服的更實在。

突然想到有些人一直催促小孩生孫子給自己帶,大概也是希望能有點事做,活在世上想要有貢獻和有被需要的感覺。

想要由別人創造需求給自己,我個人覺得蠻自私的。

自己的人生願望最好是能靠自己達成的,不該要求別人來幫自己達到夢想,因為別人也有自己的人生。

這段也好奇怪,真的懷疑是同一本書嗎還是有出了續集嗎😅

第三個故事的主角到最後都沒買露營車(因為女兒和老婆反對外加現實考量),到底哪來的「移動帶來療傷」?

整本書五個故事裡只有兩個人有面對到死亡,並沒有告別成了日常,而且這兩人裡只有一個人是參加人的告別式,另一個人是自己的寵物過世(沒有辦理送終的告別式)。

而且寵物的離別好像不是中老年人才會遇到。

真的是愈看愈傻眼,感覺推薦者做了非常多的腦補和帶入自己的私事。

推薦者也許自己真的告別成了日常,但不能只因為小說裡的人年齡跟自己相近就寫他們也一直在送終。

小說裡的人就算積蓄少到只剩不到日幣100萬(台幣約二十幾萬)也還在努力地過生活,真的沒那麼多矯情的成份。

電子書:KOBO, Readmoo

實體書:博客來

JUJU選書 / 世界上的事 / 文學 / 家庭

上一篇:[閱讀心得] 華倫巴菲特給波克夏股東的信(2024年2月)

下一篇:[閱讀心得] 可愛好讀又有收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