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基因

Hi 你好我是 Juju~😄

會想讀這本《自私的基因》首先是因為在《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查理蒙格推薦書單看到,再來就是自己一直對這類主題蠻有興趣的。

尤其是讀過也是蒙格推薦的《第三種猩猩》後,就覺得這些跟因果很有關係的主題超有趣!

知道這些有關生物本能的運作方式後,面對許多曾經無法理解的事件發生時,只要轉換成生物本能的視角就會瞬間想通了!

很愛這種想通的瞬間😂

《第三種猩猩》讓我看世界的思考邏輯高了一層,《自私的基因》教會我用基因演化的結果去了解現在的世界為什麼是這個樣子。

蒙格的推薦:[分享] 查理蒙格的推薦閱讀書單(20本)

延伸閱讀:
[閱讀心得]《第三種猩猩》學會用科學視角看人類歷史
[閱讀心得] 資訊量很大的《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增修版)》

《自私的基因》一開始先探討的「自私」(selfishness)、「利他」(altruism)很有意思,自私的範圍可能是小小的基因、個體(自己本人),或大至個體所在的群體。

群體還可能是一個家族、一個種族、或一個國家、或全人類…。

光讀到這就覺得很有趣耶~~

很喜歡這種能做很多延伸討論的主題😂

原來23對染色體在選擇要取父代或母代基因時,選法不一定是單純選邊,有的會像活頁本,可以1~5頁選父親,6~13頁選母親的。

難怪每個器官和膚色都不會完全像爸爸或媽媽,是混合的。

所以白人和黑人生的小孩不會是要嘛黑要嘛白,而是棕色😆

「對偶基因」(allele)是擇一,就像眼睛的顏色要嘛是藍色要嘛是棕色,他們是對手。

但跟其他不是「對偶基因」的基因是合作關係。

蠻愛看這種觀察生物的書,之前看的《達爾文進城來了》和也是蒙格推薦的《第三種猩猩》也很有趣好看👍🏻

延伸閱讀:
[閱讀心得] 在城市也可以研究生態演化《達爾文進城來了》
[閱讀心得]《第三種猩猩》學會用科學視角看人類歷史

《自私的基因》教我們用基因的視角思考世界,一切都以基因為了能繁衍下去為宗旨,只有能成功繁衍出「能活到有生殖能力的下一代」的基因才會出現在未來。

每個個體都只是基因用來求生的機器,機器會老死,但基因只要有繁衍下去就能一直存在。

用基因的角度看世界很有趣,看作者怎麼透過基因特性推導出演化的結果也超有意思。

如果行為是不利繁衍後代,這個基因就不可能在未來出現。

但是如果腦開始會自己思考,就不一定會遵照基因的指令。

基因希望的是能一直繁衍下去,但腦可能因為會思考後覺得自己不想要生這麼多孩子。

或是當重視社會福利的福利國出現了,原本在自然界中會被淘汰的基因,則可能因為有國家的介入而被保留下來。

「生存」與「生殖」的取捨。

在第十三章探討寄生的篇章看到只有需要「透過寄主的精子卵子繁衍後代」的寄生者(例如把卵產在寄主卵裡的寄生者),才會跟寄主的基因有相同的目標「生殖」,否則只在乎寄主的「生存」。

所以不靠寄主的精子卵子繁衍後代的寄生者會幫助寄主好好生存,不要把資源用在生養後代,似乎是讓寄主成為了為自己而活的個體😆

這種寄生者比寄主的基因更重視寄主的壽命,好像比寄主的基因更愛惜寄主本人(哈!)

因為寄主的基因會希望寄主保持適度的壽命即可,重點是要多繁衍,還有把資源用在養育有生殖能力的下一代。

不過寄生者希望寄主照顧好身體並不是為了寄主好,是為了寄生者自己😂

還有「基因」與「瀰」(meme)的取捨也很有趣,這是我好愛的篇章,太酷了!

整個從「基因」和「乘載基因的肉身」層次來到「靈魂」的層次。

你想把時間精力用在保存會因為每隔一代就會減半再減半的基因,還是保存能一直完整複製的思想、藝術、技術呢?

詳見:11. 比基因更能被完整留下的「瀰」(點擊前往該段落,點擊上一頁可返回)

完全不用擔心這本書會不會太深奧,因為作者的三種目標讀者中有一種就是「外行人」,所以他完全避免了深奧難懂的術語👍🏻

他希望能讓讀者看這本書看到欲罷不能,而且是個很好的消遣。

超棒的~好感謝作者願意把知識用普羅大眾能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讓更多人都能認識這些領域。

喜歡這作者的動機,我也很希望能盡自己所能讓愈來愈多人能獲得許多書中的寶貴知識,因為當你知道的愈多,好處真是太多了!

之前寫過的分享:2020年末的我熱愛閱讀的6個原因❤

值得筆記的內容超多!

1. 工具與複製者
2. 演化穩定策略 ESS
3. 基因的自私算盤
4. 什麼情況自私的基因會有利他的行為?
5. 生產 vs 養育
6. 父母的抉擇
7. 父母的戰爭
8. 動物為何會群體生活?
9. 哪樣的基因能留下?
10. 布穀鳥寄生的厲害
11. 比基因更能被完整留下的「瀰」(meme)

讀這本書要先了解工具和複製者的不同,工具代表個體(身體),複製者代表基因。

在無獨立思考能力的狀態下,工具就是單純為複製者服務,以協助複製者複製出最多能生存到有生殖能力的後代為目標。

這個想法是漢彌敦和麥柯阿瑟(R. H. MacArthur)先提出來的,超酷的概念,很能用來思考演化的運行和推導出最終結果👍🏻

從第五章開始說明這個策略,後面章節也會陸續使用到這個知識。

作者舉了有趣的例子。

通常兩個爭鬥者中較大的總是獲勝,所以明智策略應該是「如果對手比你大就逃跑,選比你小的對手挑釁。」

但如果有一個群體達到穩定的策略不是「明智的策略」而是「矛盾的策略」,他們就會「選比你大的對手挑釁,而逃離比你小的對手」。

所以當族群中多數是矛盾者的時候,明智的策略者就可能比任何一個矛盾策略者容易受傷。

這讓我想起在《烏合之眾》讀到的,當個人進入到群體,個人會本能地選擇展現出跟群體共有的品質(就像你不敢在公眾場合講出「政治不正確」的話)。

當明智人進到走矛盾路線的群眾裡,為了生存也必需裝成跟大眾差不多的狀態以免遭受攻擊。

延伸閱讀:[閱讀心得] 理解為何政客說話無憑無據又戲劇化的《烏合之眾》

不過如果有愈來愈多明智策略者加入這個群體,便可能達到另外一個ESS的「吸引域」。

所以 ESS 是有可能往另一個極端前進並達到新的穩定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獅子不會吃獅子,還有為什麼羚羊遇到獅子要逃跑而不反擊的原因。

因為只有策略跟 ESS 一致的基因會存留下來,走相反策略的基因較容易因為遭受許多危險衝突而提早死亡,這種基因就不會出現在現在了。

這也是為什麼動物對近親比較照顧,因為近親體內可能有跟自己一樣的基因,所以基因會操控我們去更在意近親的生命。

但是近親也有分不同的層級,隨著基因組成的相似度愈高而愈在意。

這裡作者就有教大家如何計算親密關係,這個算法可以套用到許多情節,很有趣!

所以你長得像舅舅的機率(親緣關係是 1/4),跟長得像祖父或外祖父的機率(親緣關係是 1/4)完全相同。

作者說這就是為什麼,父母對子女和子女對父母的親緣關係明明是一樣的,但父母照顧子女遠比子女照顧父母多。

因為基因的目標,就是把最多成本用在有最大繁衍機會的地方。

在時間和體力等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個體就必須決定要繼續養育現有的孩子?還是生一個新的孩子?

如果一直生產但沒有資源養育(食物、生存空間、保護…等),這樣會導致承載基因的個體很少能活到有生育能力的成年,就代表基因無法大量傳遞到再下一代,這族群就會走向滅絕。

所以在大自然界中還活著的生物都是會實施節育的基因,確定能養大再繼續生,這麼做是為了讓小孩有最高的存活率。

這可能也是為什麼擁擠的亞洲城市生育率比較低的原因之一。

而這也是為什麼每隻八哥都會盡可能為了聽起來像兩隻八哥,而大聲叫嚷。

這樣可以讓其他八哥以為太擁擠了而減少孵卵量,這樣自己就可以多孵一些了😆

基因真的自私得很聰明耶!

或是應該說,能留下來的基因都不是簡單的角色。

但是作者提到,人類社會開始有社會福利,因此失去了原本大自然擁有的平衡能力:

這樣看來在有社會福利的地方可能會導致「放縱生產」的基因會達到最大量,因為狂生養不起也有政府會幫你養。

而懂得調節資源的基因一旦發現資源不夠就會減產,導致滅絕。

最後就剩一堆「放縱生產」不懂調節的基因。

一般自然界就不會變成這樣,因為:

下面這這些我覺得作者講得很好:

如果只抨擊違反自然的避孕,但卻有違反自然的社會福利,這樣就是讓結果往極端衝去。

人口將持續過剩到超越資源能養活的人數。

👍🏻

這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探討,當你覺得自己的父母對自己兄弟姊妹間的待遇不公平時,可能也是自私的基因在作祟。

父母的資源只夠救活一個小孩,被放棄的小孩會直接死亡。

資源給哪個小孩,其他沒得到資源的小孩也不會死亡。

這大概就是為什麼許多父母都對相較需要幫助的小孩特別照顧的原因了~

這樣就可以趕快把資源用來產生更多有乘載自己基因的新個體了。

這就難怪為什麼許多老么都特別受寵。

當自己生出來的子女品質已經不如子女生出來的孫子女時,自私的基因就會寧願把資源用在第三代了。

所以父母總是對孫子女更好就是因為這樣吧😂

雖然第三代只有自己 1/4 的基因小於第二代的 1/2,但因為他們更年輕,以常理來說可以存活更久。

「利孫子」的基因懂投資在最有成效的地方,所以有更大的機率可以一直繁衍下去。

這也是為什麼女性會演化出停經的特徵。

這解釋了為什麼有人不愛顧小孩還愛到處生小孩。

所以以基因的立場而言,最好的情況就是能把時間全用來產出更多後代,然後有另一個跟你一樣重視這些後代的對象幫你扶養這些後代。

這個扶養後代的最佳人選就會是你的配偶,因為你們一樣有 1/2 的基因存在這些後代中。

所以父母的戰爭就是誰跑得快誰先贏,留下來的那個就會為了自己那 1/2 的基因而不得不努力把小孩養大。

因為知道了這些,讓我看到有人在抱怨另一半不幫忙照顧小孩還到處捻花惹草的事件時,都會覺得這些捻花惹草的另一半其實是完全被基因驅使,他們算是好用的基因求生機器。

陸生的雌性動物特別容易受到剝削,因為精子只需要顧著以最快的速度將它們的基因運送到卵子去,他們小且數量龐大,而一顆卵子為了攜帶足夠讓胚胎可以在體內成長的養分,所以顆數較精子少很多。

雌性因為性細胞(卵子)數量較少,天生會比雄性更認真呵護每個受精卵,因為雄性能夠擁有的孩子等於是無限量的,光是這個前提就已經造成先天條件的大不相同。

而且等到卵從受精後到排出體外,就算是一受精立刻生下受精卵,這段時間雄性還是來得及逃跑。

哺乳類的胚胎還是待在母體內發育,所以母親就會是留到最後的那個,跑不掉。

許多陸上的雌性才會在雄性求偶時要求雄性付出足夠多,甚至讓雄性知道當他們跑了,雌性自己也會拋棄跟他生的小孩。

目的是要讓雄性因為已付出的沈沒成本(求偶時所做的努力)在受精後也會想乖乖一起照顧小孩,這樣就可以幫雌性分擔一些養育成本。

但也因為卵是相對精子上較有價值的資源,雌性不必為了使卵受精而像雄性一般具有性吸引力,所以動物界大部分都是公的長得比較浮誇豔麗。

但如果是魚類就不一樣了,因為母魚是可以把卵灑到海中就逃走,所以變成公的魚必須留下來射精並守護受精的胚胎們。

但是因為精子很輕比一團重重的魚卵更容易四散,所以雄性的魚類必須等到雌性產卵後才釋放精子。

所以其實以基因的視角來做決定的後果就是只要能不花時間顧小孩就不花,能逃就逃。

誰逼不得已必須留到最後,就得負責起養育孩子的責任。

看了《自私的基因》的推論覺得超有趣的~

不一定是為了互相幫助,可能只是因為這是最好獲得安全的方法。

這讓我想到一群人去鬼屋玩,擠成一團不想當第一個也不想當最後一個的畫面😂

自然而然就變成群體移動啦~

這個道理也可以用來理解為什麼鳥要群飛,為什麼先發現掠食者的鳥不自己落跑就好還要通知同伴。

牠也不可能裝沒事繼續吃,因為這樣等於是等死,所以乾脆叫大家一起飛。

所以鳥會演化出通知夥伴一起飛的行為,其實主要是為了保全自己,不要當被相中的那隻就好。

例如有一種基因是看到掠食者來了會通知其他同伴一起飛的鳥,牠因為有這種基因而存活,所以這種基因就會因為能存活的結果在天擇中被留下。

《自私的基因》看到布穀鳥各種厲害的特徵和絕技,真的很會讓別人免費幫自己養小孩😂

這是利用樹上的鳥巢的情境才可能發生,因為你會很相信不會有別的蛋滾過來。

像海鳩就不是會傻傻幫別人孵蛋的鳥類,他們有辨認自己的蛋的能力,主要是因為牠們都在平坦的岩石上築巢,蛋很可能到處滾動而造成混淆。

如果每隻海鳩都是看到蛋就孵就沒什麼問題,但如果裡面有不幫別人孵蛋的海鳩,牠就會有最多時間去生更多的蛋,然後其他海鳩都忙著在幫牠孵蛋。

最後就會變成這種不孵蛋不照顧雛鳥的海鳩擁有最多後代,當全部海鳩都是只會生蛋但不孵蛋的基因後代時,就不再會有幫忙孵蛋照顧雛鳥的海鳩了。

有種誰能繁衍下去誰就是未來的感覺,很酷耶!

但因為沒人要孵蛋這個物種應該就滅絕了,所以演化成會辨認和顧好自己的後代的海鳩才會存留到現在。

小布穀鳥還有威脅養父母的絕技,就是大聲尖叫。

大叫會引來獵食者的注意,小布穀鳥最大的損失就是自己一條命,但對養父母來說損失會是整窩的雛鳥。

養父母即便知道已經餵食過小布穀鳥了,但為了讓牠停止尖叫就還是會趕快餵牠。

不這麼做的養父母基因就不會留到現在了,因為整窩雛鳥都被吃光了~

每次想到最終會導致的結果都覺得好神奇,我們看到動物會有的特定行為其實都是演化而來的結果,沒有出現其他做法可能是因為使用那些策略的基因都沒活下來。

除此之外小布穀鳥還演化出了能讓其他鳥爸爸、鳥媽媽無法自拔想餵食牠的特徵:紅色大嘴巴。

看到這我真心讚嘆布穀鳥耶~ 太厲害了吧😂

不只控制自己的養父母,還能控制其他家的父母。

作者說這就像有些男人看到印有女人的圖片就會感到性興奮,但他並不是愚蠢到認為印刷的圖案裡有個活生生的女人,他知道自己不過是在看紙上的墨跡,但是他神經系統的反應,卻有如看到一個活生生的女人。

無法控制的生理反應~作者說這就如無助的毒品上癮者那樣無法抗拒毒品。

「瀰」可能是旋律、觀念、宣傳語、服裝的流行,製罐或建房子的方式都是。

所以「瀰」也像是一個技術或一種思想。

但是基因會隨著每一代過去而不斷減少,因為基因都只剩前一代的一半能留給下一代,所以到第七代你的基因就只剩 1/128,作者說不用多久你的基因就會達到可忽略的地步了。

而不論是想為基因努力或為瀰努力,都需要花費體力與時間,所以在資源有限的狀態下就要想想該怎麼選擇了~

除非你可以把小孩生出來後就不理他還能確保他會活到生下許多後代,不然只要有了孩子就需要花心力去協助他們長大成人,才能確保基因有確實被傳承下去。

我覺得好像可以把基因和瀰想成分別是肉身和靈魂,如果是沒思想的個體當然就是單純的被基因操控。

而如果是有思想並覺得靈魂比肉身更有價值的個體,應該會偏愛花時間讓瀰去發揮複製的效用。

但我想了想,就算對留下瀰沒興趣,單就留下基因也依然不那麼有意義,因為到第三代其實跟自己就可能超不像了。

有思想的人類在思考要不要有後代時想的應該不只是留下基因這麼單純的因素,應該還有許多其他因素,類似社會壓力、親情壓力,或是想再體驗一次童年、想體驗當父母的經歷之類的。

如果是養兒防老就不用了,因為沒辦法保證老的時候小孩一定會在自己身邊。

關於無後的中晚年生活可以看《不當媽會怎樣?》,這本書著重在晚年的生活,沒有子女對生活各個層面的影響。

我讀了這本書後發現,許多老年會遇到的議題與有沒有小孩完全是獨立事件,很多議題就算你有小孩,也不一定就能幫你解決,未來充滿了未知數。

延伸閱讀:[閱讀心得] 無後生活的N種可能《不當媽會怎樣?》

所以,想把有限的生命資源用在哪呢?

生存?生殖?發展瀰?

好喜歡這本書,讓我獲得不同面向的獨立思考能力❤️

電子書:KOBO, Readmoo

實體書:博客來

更多蒙格的推薦書:[分享] 查理蒙格的推薦閱讀書單(20本)

JUJU選書 / 世界上的事 / 自我提升 / 科學

上一篇:[閱讀心得] 每日期刊股東會談話《蒙格之道》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