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騙局

原文書名:Fooled by Randomness
直譯:被隨機性愚弄
作者: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
出版社:大塊文化
原文版初版年:2001年
中文版出版年:2014年

本書談的是偽裝成和被視為非運氣(也就是技能)的運氣,以及更為一般性來說,偽裝成和被視為非隨機性(也就是決定論)的隨機

它以幸運傻瓜的樣貌呈現,也就是因為運氣好得出奇而受益,卻將他的成功歸因於其他某種通常非常明確的理由。

這樣的混淆,會出現在最料想不到的地方,連科學也不例外,但在商業界最為嚴重和明顯。
政壇上也有這種情形,例如一國總統大談特談「他」創造了就業、「他的」經濟復甦、「他前任的」通貨膨脹。

事後諸葛偏誤:過去發生的事件,隨機性看起來總是比它們應有的水準低。

Hi 我是 JUJU!

會讀到《隨機騙局》都要感謝《投資最重要的事》的作者霍華.馬克斯在聊到「認識運氣」時提到了這本書中一段有趣的思考:

俄羅斯輪盤:
假設有個窮極無聊的企業大亨突發奇想,提議用一千萬美元和你賭俄羅斯輪盤。
他準備了一把左輪手槍,可裝六發子彈的彈匣只裝進一顆,對準你的頭扣下扳機。
每扣一次扳機算作一個歷史,所以總共有六個機率相同的可能歷史。
六個歷史中的五個,會使你腰纏萬貫,另一個歷史則需要寫訃聞,死因讓人難堪(但絕對具有原創性)。

[註]:這邊說的歷史可以把他想成是時間分歧後造成不同的平行時空。

透過俄羅斯輪盤賺了一千萬美元與透過勤奮精巧的牙醫手術賺得一千萬美元的價值不同,它們賺到等量的錢,都能拿來買相同的物品,只除了一個依靠的隨機成分比另一個大。
雖然對會計師來說,它們是相同的……不過我衷心認為它們在性質上並不一樣。

都是賺到一千萬美元,但牙醫能夠穩定地持續賺下去,只要不停止一定可以獲得下一個一千萬。

而透過運氣的就沒辦法肯定還能賺到下一個一千萬,你還會不幸被子彈打中(例如黑天鵝來了)就直接死掉。

巴菲特讀兩遍的書:[閱讀心得] 投資最重要的事

但其實真實世界的俄羅斯輪盤設計得更危險,更容易讓玩家大膽起來。

首先,它射出致命子彈的次數相當少。
如果說它是一把左輪手槍,那麼它的彈匣能裝幾百發、幾千發,而不是只裝六發。
試射幾十次都沒事之後,我們便產生虛假的安全感,忘了裡面還有一顆子彈。
本書把這一點稱作黑天鵝問題,第七章會討論它和歸納問題的關係。
歸納問題曾經叫一些思想家徹夜難眠。
它也和稱作無視歷史的問題有關。
賭徒、投資人和決策者常常覺得,發生在別人身上的那類事情,不見得會落在自己身上。

而且現實生活中看不到所謂的槍管,作者說我們可能不知不覺中就玩起俄羅斯輪盤,還認為「風險很低」。

常常只看到贏家沒注意到輸家,因此誤以為是簡單的遊戲。

作者說許多自封是「盈餘」取向的人,被人問到並未發生的歷史,而不是實際發生的歷史時,總是覺得對方是在無端找麻煩。

但其實並未發生的歷史只是在這個歷史(這個時空)沒有發生,但它是可能發生的,做決定時也需要把這個風險考量進來。

《隨機騙局》這本書超有趣的~

裡面有好多很棒的金句!

又打破了好多舊思想,還有開啟許多新的見解。

我很開心讀到這本書和認識隨機騙局的概念。

提醒自己時刻抱持懷疑,也不要怕推翻自己過往的言論和思想。

我們依循笛卡兒的形式思維模式,而不是蒙田的模糊與非形式(但批判性)判斷,結果肯定封閉了我們的心靈。
五百年後,極為內省和深具不安全感的蒙田昂首而立,成了現代思想者的角色典範。
此外,這個人擁有非凡的勇氣:抱持懷疑態度,肯定需要勇氣;人需要不同尋常的勇氣去自省、挺身面對自己、接受自己的局限性──科學家找到愈來愈多的證據,發現大自然特地把我們設計成會自我欺騙。

懷疑和推翻自己不是簡單的事,因為我們大腦的本能有 避免不一致性傾向,為了節省運算空間,人類的大腦不願意做出改變。

這讓我想到查理·蒙格說他和巴菲特每年都會推翻自己深愛的想法。

查理·蒙格:
如果波克夏取得了不錯的發展,那主要是因為巴菲特和我非常善於打破自己最愛的觀念
哪一年你不曾打破一個你最愛的觀念,那你這一年就白過了。

出自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完整心得:
[閱讀心得] 資訊量很大的《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增修版)》
[閱讀心得]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第十一講 – 人類誤判心理學

每年都有成長,不會跟以前的自己一樣👍

看序就可以感受到作者納西姆叛逆和追求原創與個人的風格。

他認為注入作者的性格(包括缺點),會使內文展現生氣,所以他堅決不接受許多書籍編輯給他的建議,要他特別改寫句子為了讓風格「變得更好」。

絕不寫不是自己腦子產出的,也不寫到處引用的。

好棒!

我也熱愛榨取自己的腦,喜歡聽自己腦中的話。

而且我也不愛改寫句子為了讓風格「變得更好」,那就像追求政治正確一樣無趣。

總之光看序,我就喜歡這本書了😂

對了!納西姆就是鼎鼎大名《黑天鵝效應》的作者,讀完《隨機騙局》讓我超期待讀《黑天鵝效應》😍

還有《反脆弱》,太期待啦~!

好看但不簡單!

很常一個段落重複讀好幾次,結果可能還是不懂😅

有些感覺需要累積足夠的哲學知識,不然當講到 OOXX 主義時都像鴨子聽雷😆

可能需要好好把《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系列讀一讀,目前只讀了第一冊。

延伸閱讀:[閱讀心得]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 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

還有使用到一些數學的專有名詞,例如等機率(equiprobable;也就是機率相同)、均勻分布〔uniform distribution〕、期望值之類的。

還好機率是台灣學校基礎課程也有的課程,還可以跟得上😆

而且作者納西姆說自己沒有愛數學,是喜歡把數學拿來運用,不會去深研它是怎麼推導來的。

所以我們也只需要知道怎麼用即可!

像我們這些第二類的人被稱作「數狂」(quants)──我們就像物理學家,對於如何運用數學工具的興趣,高於對工具本身的興趣。
數學家是天生的,絕非後天能養成。
物理學家和數狂也是。
我並不在意所用數學的「優雅」和「品質」,只要我能得到我要的東西就行。

電腦革命給我們的紅利,不是蜂擁而來、源源不絕的的電子郵件訊息和能夠進入聊天室,而是突然之間有了很快的處理器可用,能夠一分鐘產生一百萬個樣本路徑。
前面說過,我不曾熱切想要解開方程式,也沒本事做這種事──我比較擅長列出方程式,勝過會解方程式。
突然之間,我的引擎讓我能以最小的力氣,解開最叫人頭痛的方程式。很少問題找不到解決方案。

「數學主要是用來沉思的工具,不是拿來計算的。」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

這是一本心法分享書,如納西姆說的,這是他的隨筆。

這本個人隨筆,主要是討論作者在風險承受實務方面的想法、掙扎和觀察到的事情,不是論文,而且絕對不是科學報告。
這是為了好玩而寫的,目的是讓人讀來(大抵)有趣,而且是帶著好玩的心情去讀。

也因為是隨筆,就不會像工具書給你許多基礎知識的解釋,需在有基礎上去思考判斷他所要表達的是什麼邏輯與想法。

寫隨筆真的很讚,常會跟自己聊出新想法。

我是因為《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這本書認識隨筆與開始嘗試寫隨筆。

延伸閱讀:[閱讀心得] 釋放你內在的藝術家《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

除了認識隨機騙局的概念,我還很喜歡讀納西姆分享的一些文學。

通常是為了輔助說明一些情境而分享,例如以下這段:

尼洛試著用普魯斯特(M.Proust)筆下《追憶逝水年華》(In Search of Time Lost)中的人物斯萬(Swann)表現出來的行為,以緩和內心的不自在。
斯萬是藝術品經銷商,日子過得很悠閒,和那時的威爾斯王子之流的人物來往,談笑自若,但一和中產階級在一起,卻好像得證明什麼似的。
斯萬周旋在王公貴族、地位穩固的蓋爾芒特家族(Guermantes)之間,遠比和正在社會階層力爭上游的凡就若夫婦(Verdurins)等中產階級相處容易。
這無疑是因為他和前者在一起,信心高得多。

尼洛同樣能夠贏得望重一方之士的敬重。
他常和諾貝爾獎級的科學家,長時漫步於巴黎和威尼斯的街頭。
那些學問淵博的人,不再需要證明自己有所成就,所以很喜歡和他交談。
一位非常有名的億萬富翁投機客常打電話給他,請教若干衍生性證券價值方面的意見。
他真不曉得,為什麼現在那麼急切想要贏得收入過高、操著拙劣新澤西口音的一個大老粗對他表示敬重(如果我是尼洛,一定用身體語言對約翰表示不屑,不過,尼洛畢竟是個好好先生)。

蠻喜歡這段,說到跟日子過得悠閒的人相處是容易的,而跟忙著力爭上游和證明自己的人相處是比較累的。

很有感耶~

因為有同感讓我對《追憶逝水年華》這本書好奇了😆

我之前讀過一本在寫這段提到的法國小說家普魯斯特(M.Proust)臨終前的書《親愛的馬塞爾今晚離開我們了》,那時只知道他是個很有才華但個性蠻特別的人。

感覺納西姆喜歡普魯斯特的做品,因為在《隨機騙局》這本書中很常會看到他引用普魯斯特小說的片段,讓我都好奇想讀了😍

延伸閱讀:[閱讀心得] 親愛的馬塞爾今晚離開我們了

除此之外在書中還能看到納西姆很強的自我覺察能力:

我個人想要享受從投機而來的痛苦和樂趣這個不理性的行為

能講出這句話我覺得很理性😂

他真是太有趣了!

這本書我整理了幾個喜歡的大重點(點擊前往段落,點上一頁可回來):

1. 事後諸葛偏誤
2. 另類樣本路徑
3. 期望值比中間值更重要
4. 市場統計的樣本不可靠
5. 隨機世界的樣本數愈高,其結果愈不可信
6. 存活者偏誤
7. 消防隊效應
8. 靠隨機帶來的好處無法穩定複製成效
9. 為什麼太密集注意隨機性的人會被燒傷?
10. 有情感讓你能更快做出決定
11. 哪些方面接受隨機性,哪些不行?
12. 一些納西姆有趣的人生哲理

1. 事後諸葛偏誤(Hindsight Bias)

事情總是在發生之後,才看得比較清楚。

也就是「我早就知道會這樣」。

我們仍然很接近漫遊在熱帶大草原的老祖宗。
我們的信念之形成,充滿著迷信──即使今天也不例外(或許應該說,今天更是變本加厲)。

舉例來說,有一天,原始部落的某個人剛好抓了鼻子,老天就開始下雨,於是他就設法發展出一套抓鼻子祈雨的繁複程序。

納西姆說這就像我們把經濟繁榮和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 Board)降低利率聯想在一起。

真的耶!!

記者超愛把房市、股市之類的經濟狀態說得跟升息、降息息息相關。

納西姆就超討厭記者每次都要找個原因,這真的很像下雨的時候剛好抓了鼻子就覺得是因為抓鼻子而下雨😂

文學和藝術的評論家也很愛把隨機的創作解釋(腦補?)成有特殊的意義:

法國思想家和詩人保羅・梵樂希(Paul Valery)聽到有人評論他的詩,說在裡面發現某種意義,而直到那個時候,他壓根兒沒想過那樣的意義,而大感驚訝(當然了,人們告訴他,說他潛意識正是想要表達那種意思)。

新聞記者和比較文學的見習教授一樣,拿薪水是為了解釋事情,所以樂於馬上提供種種解釋。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

納西姆說我們低估了幾乎每一樣事情中的隨機性。

他還指出,將運氣誤認為技能最為盛行也最為明顯的就是市場的世界

例如我們總認為交易人會成功,是因為他們是厲害的交易人。

其實,我們可能倒果為因:因為他們賺了錢,所以我們才認為他們是好交易人。

連靠運氣獲得的成功都腦補出一堆撇步,那你可能會離真實愈來愈遠:

金融領域中的那種運氣,沒人理解,大多數操作者卻認為他們懂得,偏誤因此更加擴大。

但當然不是說所有事情都一定是隨機造成,這本書在聊的觀念是「事情比我們所想的隨機」,而不是「所有事情都是隨機的」。

請不要把正確性和可理解性混為一談。
我們有一部分的世俗認知,喜歡能以相當快的速度解釋完畢的事情,以及「簡而言之」的事情──許多領域把這視為法則。

避免混為一談也不是簡單的事,納西姆說自己必須花很大的力氣,才不會被說起來好聽的話影響。

我想這可能跟查理·蒙格說的「師出有名傾向(Reason-Respecting Tendency)」有關。

蒙格說人類太注重理由了,導致一個人隨便給出毫無意義或不正確的解釋,也能使他的命令和要求更容易被遵從(就算似懂非懂,大部分的人也會因為有解釋就選擇先相信)。

對於這個狀況,納西姆的方法是提醒自己要記得愛因斯坦講過的那句話:

常識不過是十八歲以前學得的一堆誤解。

愛因斯坦

所以納西姆給記者的建議是淡化自己提供的資訊的價值,表現才會出色,但可能工作不保😆

例如他可以說: 「今天股市上漲,但這個資訊不是很重要,因為主要是雜訊造成的。」
如此輕視手頭上的資訊,他一定會丟掉飯碗。
現在不只新聞記者很難像歷史學家那樣思考,連歷史學家也愈來愈像新聞記者。

下面這段我有一個很棒的收穫!

這裡只想說,尊重老東西的論點,可用於拒絕與喋喋不休的現代新聞記者往來,並且告訴我們:做決定的人處於不確定的狀態時,應該盡量少接觸新聞媒體。
大量轟炸我們的「緊急」新聞,如果有比雜訊好的東西,只能說是大海撈針。
人們不了解新聞媒體是靠引起我們的注意才有收入。
對新聞記者來說,沉默一向不是金。

「做決定的時候要盡量少接觸新聞媒體。」

2. 另類樣本路徑(alternative sample paths)

檢視隨著時間行進而出現的一連串情境。

有點像 Disnel+ 的洛基影集說到的時間分歧改念,在一個時間點做了不同選擇,在下一個時間點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也是種平行時空的概念。

我們不只關心一隻鳥明晚會在哪裡過夜,也關心這段時間牠可能去的所有地方。
我們不關心投資人(比方說)一年後有多少財富,但關心這段時間可能令人痛徹心扉的財富起落情形。

或然過程是指隨著時間的流逝,事件往前開展的動態。
stochastic 一字是希臘文 random 的時髦用語。
這個機率分支領域,研究一連串隨機事件的演變──我們可稱之為歷史的數學。
一個過程的關鍵,在於它帶有時間因素。

如果你在意風險,就要關心每個可能發生的樣本路徑。

這也可以幫助你避免有錯誤的事後諸葛傾向,避免倒果為因。

從同一個因素出發,是可能隨機產生不同結果的。

如果不看未實現的結果,我實在沒辦法想像已經實現的結果。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

3. 期望值比中間值更重要

其實納西姆說得更極端,他說的是「中位數不是訊息」。

例子:

事件機率結果期望值
市場上漲70%漲 1%0.7
市場下跌30%跌 10%-3
合計-2.3

雖然上漲機率比較高但只漲 1%,可是一旦下跌就是直接跌 10%。

正的雖然機率高但數值小,所以期望值算出來是負值。

中位數會是正值,因為 70% 都是上漲。

如果照著中位數去買進,一賠就會賠很多,但賺只賺一點點。

機率再小,只要不是 0 都還是有可能發生。

看到白天鵝的次數再怎麼多,我們也沒辦法推論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但是只要看到一隻黑天鵝,就足以推翻那個結論。

蘇格蘭哲學家休謨《人性論》(Treatise on Human Nature)

而照著期望值操作,就可能成為反向稀有事件操作法。

以上面表格的例子,期望值是負的,所以納西姆會在市場一片看漲的時候,選擇放空。

如果結果是上漲,只是少賺 1%,但萬一市場下跌,就會跌很慘。

金融市場中,有一類交易人是靠反向稀有事件賺錢。
在他們看來,波動往往是好消息。
這些交易人常常賠錢,但是金額不大。
他們很少賺錢,卻一賺就是一大筆。
我把他們叫作危機獵人,也很高興我是他們其中的一員。

所以分析師常說的「看漲、看跌」,這些是不齊全的資訊。

分析師會這樣跟蒙格說的「獎勵機制」有關,「獎勵機制」會影響人們做事的目的。

納西姆說:

因此,不必在不確定性狀況下執行業務的人(例如電視評論員),或者沒有處理風險經驗的人,才會使用看漲或看跌這樣的詞。
我們不是以機率支付投資人和企業;支付他們的是鈔票。
所以說,某個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為何,對他們並不重要。
應該考慮的是那件事發生後,能賺多少錢。
賺得利潤的頻率有多高無關緊要;結果多大才要緊。

除了評論員,很少人帶回家的支票,和他們多常做對或做錯連上關係。
這是單純計帳上的事實。
他們領到的是利潤或損失。
至於評論員,他們的成功是和他們多常說對或說錯有關係。

除此之外離群值(outliers)也很重要。

很多統計方法會把最高和最低的值剔除,再計算其餘分數的平均值,這樣數值會比較接近大數。

但不是所有狀況都適用這種方法。

規劃度假行程而計算平均溫度時,剔除極值可能是好主意。
但是研究氣候的物理性質,卻不能這麼做──尤其是當我們在意累積效果時。
這些科學家起初忽視罕見的溫度突升會對冰帽的累積融化增添不成比例的影響。
財務領域也一樣:罕見的事件如果會造成巨大的後果,就不能忽視。

4. 市場統計的樣本不可靠

因為市場會被人類影響。

如果理性的交易人察覺股價有在週一上漲的型態,那麼這種型態會立刻為人所知。
於是人們會在週五買進,期待從這種現象獲利,結果反而把原來的型態給消除了。
在經紀公司開戶的每個人,如果都能利用某些型態,那麼去尋找這些型態將毫無用處;一旦被人發現,它們就會自行消除。

只要超過一定數量的人類知道了,就會抵銷掉本來預期會發生的現象。

因為每個人都週五去買進,結果價格直接在週五就被炒高了,變成不是低價購入是高價購入XD

5. 隨機世界的樣本數愈高,其結果愈不可信

這超有趣的,再度打破我的舊觀念!

之前的我會覺得樣本數愈高,做出來的實驗結果應該可信度愈高。

但其實並不是所有情境都適用這個結論,尤其是跟隨機性有關的情境。

找來數量無限多的猴子,讓牠們坐到打字機前亂敲(打字機做得很堅固)。
我們敢說,其中一隻肯定會打出一字不差的《伊里亞德》

這個假想實驗中,有趣的是第二步。
過去的表現(這裡指的是打出《伊里亞德》)有多少有助於預測未來的表現?
同樣的道理,也可用於根據過去的表現做任何決策,也就是只依賴過去時間序列的屬性。
假設那隻猴子帶著以前的驚人作品,出現在你家門口。
嘿,牠可是寫出了《伊里亞德》那本巨著。
你會怎麼想?

靠隨機達到目標的情境,只要樣本數足夠多就有機會成功。

就像猜密碼,只要夠有耐心一直嘗試下去,一定可以找出答案。

除非總共只有五隻猴子,納西姆才會覺得寫出《伊里亞德》的那隻猴子相當了不起,懷疑牠是那位古詩人的化身。

即使是壞掉的鐘,一天也會正確兩次。

一句老話

但納西姆提醒讀者務必記住:沒人會接受自己的成功帶有隨機性,只有失敗時,才會接受那種看法。

幾年前,我對那時的「太空超人」甲說,績效紀錄沒他所想的那般要緊,他覺得這話非常傷人,氣得拿雪茄點火器丟我。

要判斷是不是靠隨機成功,可以試著了解對方是否有一個能穩定複製成功的方法。

如果這些虛構的經理人如同童話故事般能夠化為真人,其中之一也許是明天上午十一時四十五分我要見的人。
為什麼我選十一時四十五分?
因為我會問他採取什麼樣的交易風格。
我需要知道他的操作方法。
要是對方過度強調自己的績效紀錄,我會藉機說有個午餐約,必須趕快過去而脫身。

但大部分的人(包括讀這本書之前的我)都會覺得績效是可靠的判斷依據。

而且納西姆提到在人類世界還有另一個混淆判斷力的因素,就是我們常常會忽視失敗的樣本,只關注成功樣本。

我們看到的是存活者,也只看到存活者,以至於對概率產生錯誤的認知。

這就是「存活者偏誤」。

用存活者來做判斷,沒看到一堆隨機失敗的樣本,誤以為猴子真的很強。

其實是要靠足夠數量的猴子隨機敲打,才能產出一個符合目標的作品。

6. 存活者偏誤(Survivorship Bias)

表現最好的一個能見度最高,因為輸家並沒有現身。

我們對失敗者沒什麼興趣,所以只看到成功者。

這會造成判斷上的錯誤,因為你用來做判斷的資料不全面而且偏頗。

勝出的人名利雙收,失敗的人則從分析樣本中消失。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

在科學中沒有成功其實也是重要的資訊,不該被有害的存活者偏誤污染。

人們把「發現沒有」和「沒有去發現」兩者混為一談。
什麼事情也沒發生這個事實,可能包含重要的資訊。

存活者偏誤讓你只看到成功的人,這還可能對生活造成不愉快。

納西姆舉了有趣的例子。

馬克住曼哈頓,這可能是理性的選擇,因為需要花費心力的工作時間很長,不可能通勤上下班。
但是妻子珍娜付出的成本卻很高。為什麼?
因為和別人比起來,他們顯得相對不成功──就他們所住的公園大道社區來說。
大約每個月有一次,珍娜會因為到學校接送小孩,遭到其他某個媽媽奚落而感到緊張和羞辱,或者搭乘公寓大樓電梯時,看到某位女士戴比較大顆的鑽石,而幾近崩潰;他們住的是公寓中最小的單位。
為什麼她先生那麼不成功?
他很聰明,工作也十分賣力,不是嗎?
他的學業性向測驗(SAT)成績不是接近一千六百分嗎?
那個叫隆納德什麼的,他太太甚至從沒和珍娜點過頭。
她先生上過哈佛和耶魯,智商那麼高,為什麼存款戶頭沒什麼錢?

這個例子可以用來說明存活者偏誤十分常見的情緒效應。

以非常不對的方式計算機率,用錯誤的分布去評斷身分地位。

納西姆說馬克要是有時間去參加不時舉辦的同學會,他可以親自體會一下他確實高人一等這個事實😆

他的表現比 90% 的哈佛其他同學要好(當然是指財務上),也比 60% 的耶魯法學院同學好。
但和同一棟公寓的鄰居相比,卻落在底層!為什麼?
因為他選擇和成功人士同住,那裡排除了失敗者。
換句話說,失敗者不會出現在樣本中,因此使他看起來好像表現欠佳。

住在公園大道,身邊不會有失敗者,只會看到贏家。

當我們生活在非常小的社區中,便很難走出狹窄的居住地,從外面評估自己的處境。

納西姆說就馬克和珍娜來說,他們承受很大的情緒困擾;這裡有位女子,嫁給事業極其有成的男子,但她只感受到比上不足,因為她沒辦法在情感上拿他和能給他公平待遇的樣本相比較。

這也跟「社會跑步機效應」有關,你富有後搬到有錢人的社區住,卻因此顯得貧窮。

還有「心理跑步機效應」:

你習慣了財富之後,就會回到一個固定的滿意點。
有些人永遠不會對(超過了某一點的)財富真正滿意的這個問題,成了技術性討論快樂的主題。

這邊說到的「技術性討論快樂的主題」應該就類似當你的收入超過一個數量級後,再增加對你的快樂增加是有限的。

7. 消防隊效應

資深交易員馬提・歐康奈(Marty O’Connell)把這種現象稱作消防隊效應。
他觀察到,消防隊員閒著沒事幹的時間太長,彼此聊得太多,很多事情的看法就會相同,但客觀的局外人會覺得那些看法荒唐可笑(他們會發展出非常類似的政治見解)。

這是在講到一群縱橫於市場之中賺很多錢的交易員,在遇到很明顯有問題的情況時還持續看好彼此的做法。

要避免消防隊效應,可能就是不能太常跟一群跟自己很像的人互相取暖😂

我最愛的做法就是看各式各樣不同風格和領域的書,最愛接觸到能打破我舊有三觀的書❤

這樣能盡量避免自己太過滿足於自己單一的看法。

8. 靠隨機帶來的好處無法穩定複製成效

《隨機騙局》給我一個很大的體悟!

就是擁有像牙醫(納西姆很愛的例子)這類能穩定複製的專業,才能減少被隨機性影響的機會。

靠投資賺錢,通常需要的是運氣。

時機和風格很重要。

如果你是一個風格快速的人,在成長中的市場就會像個成功的投資人,但是當你在停滯市場時可能就不是這麼回事。

你沒辦法穩定複製你的成功,甚至傳授這門專業。

卡洛斯和約翰都屬於因為市場週期而受益的那一類人。
他們能夠賺到錢,不只因為他們踏進正確的市場,也因為他們的交易風格,非常適合那段期間市場經歷的漲勢特質。
他們都是逢低買進的交易人。
事後來看,那正是一九九二到一九九八年夏天,兩人所專攻特定市場的最理想特質。
那段歷史期間,剛好擁有那種特質的人,大都能縱橫於市場之中。
他們賺進較多的錢,擠下了可能比較優秀的交易員。

但卡洛斯和約翰在 1998 年市場轉成不是適合他們的風格時,他們就賠得一塌糊塗甚至被解僱。

他們需要運氣讓市場是呈現適合他們的,才能成功。

在市場中的任一時點,最成功的交易員可能最適合最近的一個循環。
牙醫師或鋼琴家不太常碰到這種事情──因為這些專業的隨機性免疫力較強。

這也就是第一部在聊的梭羅的警世之言

靠機運之助而得的東西,也可能經常出乎意料,被機運迅速收回。

極少得助於機運之物,比較不會隨機起落。

只是起落聽起來好像還好,但如果像俄羅斯輪盤失敗就是死亡,那這成本就有點高了。

沒被子彈打中能獲得一千萬美金,你敢賭這個機運嗎?

《魷魚遊戲》裡已經沒什麼好失去的玩家應該敢😆 因為沒什麼好失去就代表失敗的成本低。

如果失敗的成本高得無法承受,那麼某件事有多常成功一點也不重要。

認識到這個現象後,覺得有一個能穩定拿到收入的專業很重要,而有關市場的投資就當理財就好,還是要保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在意風險的人不要把靠運氣的收入當成主要的賺錢管道。

理財跟賺錢的差別:
-「理財」把現有資本拿去投資的目的是為了避免資本因通貨膨脹而相對變小。
-「賺錢」的投資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錢。

當你把投資當成賺錢的主要收入來源,就等於把自己的生活交給隨機了。

9. 為什麼太密集注意隨機性的人會被燒傷?

也會因為經歷一連串的痛苦而心力交瘁。

計算雜訊相對於非雜訊的比率,便能以計量的方式檢視:

  • 一年內,我們觀察到每一件非雜訊,便有約 0.7 件雜訊
  • 一個月內,每一件非雜訊,觀察到約 2.32 件雜訊
  • 一小時內,每一件非雜訊,就有 30 件雜訊
  • 一秒內,每一件非雜訊,則有 1,796 件雜訊

會有以上結果主要是因為時間拉得愈長,愈容易看出什麼是雜訊而把它濾除。

時間愈短愈不容易判斷獲得的資訊是不是雜訊。

在短暫的時間增量內,我們觀察到的是投資組合的變異性,不是報酬率。

所以納西姆寧可吟詩,也不去接觸資訊。

如果某件事真的很重要,它總會傳進我耳裡。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

納西姆這邊還講到類似查理·蒙格的 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Deprival-Superreaction Tendency)

不管人們怎麼說,一次負面的痛苦無法被一次正面的愉悅抵消(有些行為經濟學家估計,一般損失的負面效果,高達正面效果的二・五倍);這會製造情緒上的赤字。

經常注意投資表現除了心理上會暴露在更多的負面壓力和正面愉悅中(而且這兩者無法相抵),對健康也會造成風險!

曾經探討這類負面痛苦對神經系統造成的可怕影響(一般預期的影響有:高血壓;比較少預期到的影響有:慢性壓力致記憶喪失、大腦可塑性減低和大腦損傷)。

所以真的是與其盯盤獲得一堆影響心情和健康的雜訊,還不如做些讓自己愉悅的事~

納西姆原本會因為看到有人容易被愚弄而覺得氣憤,但後來他改變了想法:

我剛踏進職場時,看到有人如此關注雜訊,心裡總是沒好氣,因為我認為,這種資訊缺乏統計顯著性,不足以推導出有意義的結論。
不過,我現在可是樂見這種情形。
很高興看到有那麼多白癡決策者,仔細閱讀報紙之後,投資下單時反應過度──換句話說,我現在把人們閱讀這種資料,看成是一種保單,因為這樣一來,我才能繼續待在選擇權交易這麼有趣的一行,和被隨機性愚弄的傻蛋對作(一個人需要投入很多心力去內省,才知道上個月花三十個小時或更多時間「研讀」新聞,對於那個月的作業沒有任何預測能力,對於世界的了解也毫無長進。這個問題和我們無力矯正過去的錯誤類似:就像買健身俱樂部會員證,以滿足新年新希望的作法,人們常常認為,下一批出爐的新聞,肯定會使他們對事情的了解有所不同)。

我的座右銘是: 「我的主要活動,是戲弄那些自視甚高和把他們的知識品質看得太重的人。」

有種接受它、放下它的感覺😆

為了讓自己心靈平靜,有時真的對一些自己看不慣的人事物要學會換個想法看他們,對自己的健康比較好。

你改變不了別人,但可以改變自己。

聰明人聽意義,傻瓜只顧雜訊。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

10. 有情感讓你能更快做出決定

《笛卡兒的錯誤》提出非常簡單的論點:對某個人的一塊大腦執行燒灼手術(例如去除它周圍的腫瘤和組織),唯一的結果是無法寄存情緒,此外沒有其他影響(也就是智力商數和其他每一種機能都維持原狀)。
你所做的,是個對照實驗,把一個人的智力和他的情感分離開來。
現在你有了不受感覺和情緒妨礙的純理性人。
我們來看看結果:達馬西奧指出,完全沒有情感的人,連最簡單的決定也做不出來。
他早上沒辦法從床上爬起來,而且整天為了怎麼做決定而空轉。

原來人少了情感就做不出決定!

情感是為了阻止我們拖延不決而存在的。

有了情感,事情才能做好。

所以心理學家稱情感為「理性的潤滑劑」。

這結論超衝擊,以為沒有情緒才能做好決定,結果其實是有情緒才好做決定!

好像也解惑了為什麼理性的天秤座不容易做決定,因為如果沒有特殊感覺的話,什麼選擇其實都差不多。

這我真是太有感了,因為我是一個有豐沛情緒的感性人,做決定真的超快😂

原來喜惡分明這麼讚。

11. 哪些方面接受隨機性,哪些不行?

作者納西姆不是全然地排斥隨機性,應該說他盡力想讓自己不被隨機性愚弄(也就是不誤信決定論),而這本書是由他自己的兩個面向組成的。

組成本書的第一個面向是:

不胡說八道的不確定性實踐者,整個專業生涯都在抗拒被隨機性愚弄,而且設法用計謀勝過機率性結果引發的情緒。

這句話也讓我停下來重讀和思考了一下。

確定性是指在不同的另類歷史中,可能發生最多次的某件事,不確定性則指發生次數最少的事件。

所以「不胡說八道的不確定性實踐者」我把他解釋為「不說無法確定的事,相信發生次數最少的事件也是有可能發生的實踐者」,覺得這樣聽起來就好懂多啦!

組成本書的另一個面向是:

沉迷於美學和熱愛文學的人,願意被經過整飭、精鍊、具有原創性和品味,任何形式的胡說八道所愚弄。

他說自己沒辦法不當隨機性傻瓜,能做的就是將隨機性局限在可以帶來某種美學愉悅的地方。

像藝術方面肯定是很隨機的。

《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零極限》就可以認識到放空自己讓靈性進來這些都是沒辦法控制的,是很隨機的。

如同你無法知道自己下一個念頭是什麼,在開始畫畫之前也無法知道自己會畫出什麼成品。

相關心得分享:
[閱讀心得] 釋放你內在的藝術家《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
[閱讀心得] 零極限:創造健康、平靜與財富的夏威夷療法

所以像創造美學、藝文這類,就很適合被隨機性操控👍

如果我不得不吃豬肉,那麼最好給我上等豬肉。

意第緒(Yiddish)諺語

如果我得被隨機性愚弄,那麼最好是美妙(而且無害)的那一種。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

12. 一些納西姆有趣的人生哲理

此外,祖父的威嚴,在我腦海中還是栩栩如生。
他當過副總理,也是副總理之子(我眼中的他,總是衣冠楚楚)。
他住在雅典一棟不起眼的公寓,財產已在黎巴嫩內戰期間遭到摧毀。
順便一提,由於飽受戰火蹂躪,我發現沒有尊嚴的赤貧,遠比身體上的危險更難忍受(總之,我寧可保持尊嚴而死,也不肯低聲下氣過活,而這正是我不喜歡金融風險遠甚於身體風險的理由之一)。

讀到這段我停下來思考良久,到底哪個更難忍受呢?

我不得不承認,為了緩和無聊和對那些自信滿滿的陳腔濫調生出的厭惡之心,我能做的最好事情,是盡可能多講話,同時完全不聽別人的回答,只顧著在腦海裡解方程式。
講很多話可以幫助我澄清自己的思緒,而如果運氣稍微好那麼一點點,下個星期我就不會「受邀」回來參加(也就是被迫出席)。

這好有趣(聰明?)的方法😂

納西姆遇到討厭的會議不是婉轉地去說自己不想參加,而是激進地讓別人不希望你參加🤣

賭博的時候,你是說: 「賭完之後,我的財富淨值不是成為九萬九千美元,就是成為十萬一千五百美元」,還是說: 「我不是賠一千美元,就是賺一千五百美元」?

財富淨值 VS 財富淨值的變化。

應該就是後者吧XD

因為比起察覺絕對值(總額),察覺差值對大腦更容易。

心理學家把和某個參考點比較的效應稱作定錨

由於這種重設,我們可以推得:

財富本身真的不會使人快樂(當然是在某個維生水準之上);但是財富的正向改變,可能會讓人快樂,尤其是如果它們是「穩定」增加而來的。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

除非你對尺的可靠性懷有信心,否則當你用尺去量桌子,你可能也同時用桌子在量尺。

這是聊到書評時講到的「維根斯坦的尺」。

他說除非講話的人具有極高的資格,否則所說的話揭露他自身多於他所要傳遞的資訊。

一篇書評不管評語好壞,揭露評論發表者本身的資訊,可能多於和書有關的資訊。

這實在是太有趣的見解啦😂

而且也真是這樣耶~

如果一把尺不夠長,反而是變成用桌子在量尺,得到這把尺等於幾分之幾的桌子。

這就像能力不如一本書時,只能得到自己的程度到這本書內容的幾分之幾。

例如我覺得我就達不到《隨機騙局》的程度,還有好多不懂的,所以它讓我知道了自己的程度。

《隨機騙局》網路書店連結整理

電子書:KOBO, Readmoo

實體書:博客來

這本書太好看啦~

真的是長了超多知識!

雖然不是全部都看得懂

但吸收多少就算賺到多少囉(哈)

JUJU選書 / 世界上的事 / 自我提升 / 投資理財 / 哲學 / 科學

上一篇:[閱讀心得] 在中老年學會為自己而活《清單Hold不住的人生》

下一篇:[閱讀心得] 終於懂欣賞印象派了《印象派,看不懂就沒印象啊啊》

2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