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你好我是 Juju~😄

《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本書超級赫赫有名!

很多名人推薦,例如比爾蓋茲。

但我是一直到讀了查理蒙格的《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在最後他的推薦書單看到有這本,才突然認真覺得非看不可(就是蒙格的腦粉XD)

蒙格的推薦:[分享] 查理蒙格的推薦閱讀書單(20本)
延伸閱讀:
[閱讀心得] 資訊量很大的《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增修版)》
[分享] 為什麼查理蒙格是我的偶像?

看完《槍炮、病菌與鋼鐵》我真的是超喜歡!

超有收穫、超有資訊量的一本書。

讀完會對世界的樣貌有更清晰的理解,也懂了為什麼有些國家發展得好,有些國家發展比較慢。

這篇心得筆記很長,但希望你可以讀完,弄懂這些緣由能讓我們對世界有更清楚的認識和判斷。

原來一切跟族群完全無關,是跟所處的生態地理學有關。

歐亞大陸上的居民就是抽中了超幸運頭獎😆

我發現學會冷靜思考每件事的近因與遠因後,就能更平靜地看待世上發生的許多事,能讓我心情常保平靜,我很喜歡平靜的自己😊

而且思考因果時,我開始變得不是以人為出發點,而是以環境。

如果你真的很沒時間,至少讀讀最後這段落「為什麼是歐洲成為殖民大國而不是一開始領先的中國或肥沃月灣?」因為跟我們很切身相關,蠻有趣的。

《槍炮、病菌與鋼鐵》一翻開看了開場白就好喜歡。

作者賈德.戴蒙述說這本書的起源,是來自 1972 年新幾內亞(New Guinea)的一名政治人物亞力(Yali)對他提出的問題,讓他開啟了尋找答案之旅。

感謝亞力的提問,我也好好奇,好想知道。

想知道的不只是近因(因為科技和政治發展的差異),還想知道遠因、終極因(為什麼會演變出這樣的科技和政治發展差異?)

也感謝賈德.戴蒙過了這麼多年,透過各種方法找出了我覺得很棒也很合理的結論👍🏻

原來又是跟運氣有關的成功因素。

自從讀過《隨機騙局》開始會觀察成功案例,才發現世界上許多的成功都跟運氣有很大的關係。

《隨機騙局》的作者納西姆提醒讀者務必記住:沒人會接受自己的成功帶有隨機性,只有失敗時,才會接受那種看法。

推薦完整心得:[閱讀心得] 又打破了好多舊思想《隨機騙局》

看一看還驚喜發現原來《槍炮、病菌與鋼鐵》《第三種猩猩》的續集!

延伸閱讀:[閱讀心得]《第三種猩猩》學會用科學視角看人類歷史

《第三種猩猩》是本人類演化史,可以看到人類與不是人類的生物的差異。

《槍炮、病菌與鋼鐵》則是針對不同地區的人類做思考和研究。

整個看完可以得到賈德.戴蒙想帶給讀者的核心價值觀,就是「沒有哪一個人種特別厲害或優秀,一切都跟當地自然環境(動植物、氣候、地形)有關。」

還有在本書收場白看到為什麼最後擴展到全球的是歐洲人,而不是一開始發展比較好的肥沃月灣中國

看完賈德.戴蒙的推理超喜歡,覺得好有收穫!

得到好合理的推論解開謎團👍🏻

超開心~

《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本書真是太讚了超愛❤️ 大推👍🏻

多樣性真的很重要!

微軟、IBM 等企業還把這些概念用到企業裡,蠻厲害的😂

讀的過程還發現要做出好研究,最重要的就是問出好問題。

因為好問題會幫助你收斂出結論,或引導出更多沒想到的可能。

例如找到了動物遺骸,知道是人工養殖的、也知道它們的生存年代了,再來賈德.戴蒙想知道的是:
「它們是在當地馴化成功的?還是外來品種?回答這個問題的第一個方法,就是找出某一農牧品種野生始祖的地理分布。」

這本書還有一個我很喜歡的部分,就是導讀和譯後語都寫得好好,覺得很感動~~

好像很久沒讀到認真寫的導讀了。

還有譯後語的開頭就寫得很生動,超有同感🙌🏻

讀這本書真的會有一種世界變小的感覺,整個攤開在你面前供你檢視。

而且是少見把導讀放在最後的書,我很不喜歡在進入正文前就先看到導讀,在開始閱讀前就被暴雷的差不多了。

《槍炮、病菌與鋼鐵》沒有破壞讀者自己透過閱讀獲得驚喜的興致。

非常感謝這樣的安排🙏🏻

1. 解答亞力問題的時機已成熟
2. 為什麼有些大洲有大型動物有些沒有?
3. 農牧業是很關鍵的終極因
4. 往農耕收斂的五個主要因素
5. 無心插柳成蔭的馴化
6. 肥沃月灣發展農牧業的優勢們
7. 易於傳播也可以是優勢
8. 能與病菌一起成長的條件
9. 為什麼有沒有文字也會影響結局?
10. 為什麼有些地區創造出特別多新技術?
11. 原來人口數影響這麼大
12. 總結歐亞大陸的生態地理優勢
13. 為什麼是歐洲成為殖民大國而不是一開始領先的中國或肥沃月灣?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要解釋起來其實需要許多學科的輔助。

因為好幾門科學有生產了新的資料,才能供後人利用。

多虧這些學科都有前人做出了研究結果,如今才能運用他們來解答亞力的問題。

賈德.戴蒙說這本書的主題是個歷史問題,但是解答的門路是科學,特別是演化生物學、地質學等歷史科學。

知道這個原因覺得恍然大悟!

原來會滅絕的動物大多是有海相隔,沒有跟會發展武器的人類一起演化。

因為人類是從非洲出發的,有些動物生存的地方本來就有很原始的人類(例如歐亞大陸),動物們就有機會隨著人類獵捕技術的進步,跟著精進自己的脫逃技術。

而澳洲和新幾內亞是人類變強之後才抵達的地方,所以對動物來說根本沒看過人類,也不知道要小心躲避就很容易輕易被獵人獵光了。

但也因為人類是從非洲出發的,所以非洲的動物可能因為都跟人類一起進化,所以雖然沒滅絕,但能馴化的物種也很少。

這就造成了歐亞大陸和大洋洲在物種多樣性上的差異,還有歐亞大陸和非洲在可馴化物種數量上的差異。

想要有好的農牧業,首先你要有愈多野生動植物適合被馴養愈好(歐亞大陸擁有最多)。

有好的農牧業,你就可以有許多作物和家畜,還可以定居下來。

定居也很重要,才可能一次照顧很多孩子(提升人口數),還可以發明巨大的東西不怕很難攜帶(提升技術發展)。

因為發展農牧業而糧食過剩更好,除了能餵飽廣大的人民,還可以養不事生產的專家,讓專家專心發展有的沒的(例如怎麼提升產量、發展科技)。

狩獵─採集社群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較不容易糧食過剩。

而且定居的農牧業如果人口多到變很密集,還容易發展出亦敵亦友的病菌,這些病菌在後面就意外成為了歐洲人帶去美洲的生化武器。

而且原來人類得到的疾病,大部分都是從動物開始的。

例如天花和麻疹都源自於牛。

人類最一開始都會選擇用狩獵採集的方式生存,因為不會想浪費力氣在不確定有食物的地方,所以也不會冒然就開始務農。

所以有哪些因素讓農耕顯得有利,讓人類慢慢放棄狩獵採集的生活呢?

有可能是氣候變遷造成,也可能是人類狩獵技術改進、人口增加的結果。

這個因素就是推力和拉力一起來。

推力是野生動物越來越少,狩獵日益困難。

拉力則是可供馴化的植物越來越多(沒特別照顧就自己長了一堆)、培育作物的報酬變高。

既然狩獵報酬又不好,農耕又變得更輕鬆,那何不改行農耕~

提升生產和收成糧食的技術,讓農耕變得更值得投入。

由於糧食生產業在每一畝地生產的可供食用卡路里比狩獵採集多,所以人類開始生產糧食,狩獵不再是主要食物來源。

而當人類開始生產糧食不再狩獵,便可以定居下來。

定居後就不用再為了幼兒不方便移動而不方便生下一胎,因此生育間隔也可以縮短了。

人口於是增加,需要更多的食物,務農逐漸成為務實的選擇,因為農業增加了食物產量。

所以農業興起造成人口增加,人口增加也造成必須務農,這兩個因素變成了一個循環,雙向關聯。

這個因素在狩獵採集族群和農民的邊界地區有決定性的影響。

所以狩獵─採集族群不是被農業社群消滅,就是也變成農業社群了。

不論結果是哪個,都往農耕收斂了。

這段很有趣,一開始的馴化其實都是無心的,只是因為選擇而造成了馴化成功的後果。

例如草莓越甜越鮮豔就會吸引越多鳥來啄食,因而得以把成熟的種子散播出去,世界上就會長出更多又甜又鮮豔的草莓。

還有人類採摘果實時都會選最大的,因為摘一顆大顆的和一堆小顆雖然能獲取一樣的熱量,但花費的時間和力氣就不一樣。

所以果實越大的越有機會被傳播出去,因此許多植物果實的後代要比野生始祖大得多。

這就是在無意中對果實做了馴化,影響了植物果實的演化。

而且能成功被傳播出去的植物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種子的味道很苦難以入口,有的甚至有毒,這樣才會被完整的吐出沒被嚼碎,才能成功播種。

不過說了這麼多,也要很幸運活在有可供馴化的物種的大陸上才有以上的故事。

除此之外更幸運的是這塊土地上還剛好有可以馴化來犁田的牛、馬或其他大型哺乳動物,這樣就可以大規模種植這些作物。

結果這些幸運又都剛好發生在歐亞大陸,整個就是跟其他大陸的差距越來越大。

首先,位於歐亞大陸的肥沃月彎位於地中海型氣候就擁有了一個優勢,冬天溫和、潮溼,夏天漫長、炎熱而乾燥。

這樣的氣候會馴化出一年生作物,因為只有短短一年可活,這種作物個頭會比較嬌小,又出產大顆種子。

因為只活一年沒必要把能量用來發展莖,又不會長成大樹。

除了是地中海型氣候,歐亞西部還是全世界地中海型氣候區中面積最大的。

而且氣候多變有益植物群的演化,特別是一年生植物。

他們本來自己就長很多了,想人工栽培也不需要花太多力氣去做改變。

超幸運的~

現今的小麥、大麥還跟野生始祖差不多,代表根本不需要人類幫忙改良就可以開始運用。

生在歐亞大陸根本就是生對地方,贏在起跑點。

美洲的玉米就是一個反例:

我好驚訝!

原始的玉米也太小😂

需要花上幾千年的時間,玉米才有現代的尺寸。

這個優勢能讓物種不會因為和其他植物交配後失去了原來的特色。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以小麥為主食的地區人都會長得比較壯嗎(?)

那我以後也要多多吃麵食😛

因為有這樣高度的變化,代表的另一意義是他們可以交錯收穫

真是越看越覺得地球這樣分配是不是有點明顯的不公平,怎麼好處都在肥沃月灣啊~😆

但還沒完勒!

超級舒服的地區耶~

連分配到的動物都是事宜馴養的物種,真是一出生就好多好東西準備好等著你了。

非洲雖然動物物種也很多,例如非洲水牛斑馬野豬犀牛河馬,但這些物種都從未被馴養成功過,直到今天仍是野獸。

並不是非洲人不懂馴養,是真的當地的動物都不適合被馴養。

當歐亞能被馴化的動物進到非洲,非洲人也是很快就接受並馴養了,因為豢養寵物是人類的天性。

能馴養成功的,早就都馴養成功了。

所以沒有哪個族群特別會馴養,關鍵只有分配到你那裡的動物適不適合馴養。

這個優勢算是推力,因為無法狩獵所以就只能務農。

真是命運推著他們前進的一區!

討論完這六個優勢後,作者特別提到這種種優勢,都完全跟族群無關。

所以地球上的資源分配很不均耶!

有很多糧食的地方連可以馴養的家畜都多,糧食少的地方連可以馴養的家畜都少😅

前面提過農牧業是很關鍵的終極因,這也就大概可以猜到後續發展為何會越差越多了。

這好讓我想到 Netflix 的《The 8 Show》,肥沃月灣根本就是抽到 8 號,什麼好的都在他那,真是太幸運了!

延伸閱讀:《The 8 Show》心得

沒有原生農牧業物種也沒關係,但你至少要在好接收到物種的地區。

例如歐洲沒有那麼多好東西,但因為地理之便能接收從肥沃月灣傳過來的生物包裹。

為什麼肥沃月彎作物的傳播如此神速?部分答案就在歐亞大陸的東西向陸軸。

第三種猩猩

翻拍自《第三種猩猩》

地球上同一緯度最寬廣的地帶就是歐亞大陸,就農作物的傳播而言,歐亞大陸也是最為神速的實例。

非洲雖然也跟歐亞大陸相連,但因為緯度差異,使歐亞大陸的生物包裹從埃及往南到衣索比亞的涼爽高地就打住傳不下去了。

因為遇到了寬約三千多公里的熱帶,不然南非的地中海型氣候其實也很適合歐亞大陸的動植物。

狹長的美洲就更困難傳播了,例如安地斯山區特產要北向傳播,隨即碰上第一個障礙 —— 中美洲的炎熱低地。

所以駱馬、天竺鼠、馬鈴薯等在安地斯山區馴化的動植物,都無法傳到也很適合這些動植物的寒冷墨西哥高地。

除了緯度造成的傳播屏障,地形和生態障礙也會影響:

病菌這麼討厭,幹嘛要一起成長?

之前在讀《第三種猩猩》時讀到是因為有農業社會,才會出現傳染病,那時候覺得是不是不要發展農業還比較好。

看完《槍炮、病菌與鋼鐵》才驚覺這樣想真是太沒遠見了!

延伸閱讀:[閱讀心得]《第三種猩猩》學會用科學視角看人類歷史

如果全地球都沒有人類發展農業的話,這樣確實蠻好的。

但一旦有一群人發展了農業,也因此產生了病菌,這時世界上會只有他們那群人演化出抗體,他們就會變成生化武器。

當病菌的強度和當地人的抗體隨著時間演化得越來越強大,如果其他地區沒有跟著一起得病和產生抗體,過太久再遇上可能就只有被滅絕一路了~

例如美洲的印第安人,主要的死因原來不是被歐洲人殺掉,而是被歐洲人帶來的病毒們殺死,因為美洲人活在沒有病菌的世界沒有產生抗體。

所以歐洲人不用派超多兵力,就足以打敗美洲當地的土著了。

真是誤打誤撞,因為西班牙人早就有抗體了所以都沒事,看起來超神,所以會覺得是上帝的旨意XD

文字跟口語相比,一個明顯優勢就是文字能把資訊傳遞得更遠、更正確而詳盡。

印加帝國的國王阿塔花普就是因為只靠口語,獲得了不正確資訊,因此誤判局勢釀成大錯。

而有文字的地區的共同特點是:社會階層嚴明、有著複雜的中央集權政府。

因為中央集群政府才有文字的需求:

而有社會階層的遠因依然是發展農耕,因為有農耕人口數才會大到產生階級和中央集權的政府。

所以有發產農耕,人口才會多,才會產生階級和中央政府,才會需要文字幫忙。

有了文字才能正確傳遞資訊,有了文字還能快速借鏡前人的經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透過閱讀承襲前人的智慧。

感謝有文字我才能舒服的坐在家就可以吸收作者滿滿的知識和智慧,雖然我們根本不認識卻可以像他朋友一樣聽他分享✌🏻

這部分獲得好多驚訝!

原來好多發明家並不真的是發明那樣東西的人,而是那樣東西的改良人之一。

只是剛好在人們懂用這樣東西的時候做了改良,結果就變名留青史的發明家了!

撿到尾刀的人,就變成那樣東西的發明家。

所以想留名,也是得等到需求被找到了之後,人們懂用了才會注意到這個發明。

所以需求不是發明之母,發明才是需求之母XD

就像很多人去逛了 IKEA 才發現自己需要很多對生活有幫助的商品,但是在逛之前並不知道自己有這些需求。

好有趣!又讓我想到《隨機騙局》

成功者大部分都是在對的時機做了符合當下能成功的事,如果在不對的時間做了對的事,也不會成功。

像燈泡早就出現了,但是在愛迪生發現可以用鎢絲的時代剛好人類世界懂用燈泡了,愛迪生就變成了燈泡的發明家。

如果是在發現可以用 LED 的時代人類才懂用燈泡,那發明 LED 的人就成為被世人記住的燈泡發明家了。

完整心得:[閱讀心得] 又打破了好多舊思想《隨機騙局》

第四個因素「與經濟或社會組織有關」有可能是移民政策改變,當地廉價勞工減少,就只好種植適於機器採收的作物,這時用來採收的機器就受歡迎啦!

還有專利法其他智財法的出現,保障了發明家的權利,所以有這些法的國家就會產生更多發明的人(例如現代西方世界),沒有這些法條保護的國家就比較沒有發明創新的動機。

現代資本主義個人主義也是「與經濟或社會組織有關」,像美國就是最接近的例子,成功都是自己的,賺到的錢也是自己的,並不需要跟別人分享,這樣也是更有發明和創新的動力。

很多人在自己原本的國家如果發財了,可能會很多親戚來親情勒索,但到了美國這種很個人主義的國家就沒這個阻力了,難怪美國會是技術發明很強的國家

最後還有一個很關鍵的!

就是你的國家去鄰國的容易度

假設有一個發明在自己國家被禁止,如果這個發明家很容易去別的國家,他就有可能找到有興趣的人。

例如槍枝在日本武士時代被禁止就真的是被禁止了,因為日本是個島國。

但是在歐洲就不可能禁止,因為他們彼此都相連在一起。

看來也是跟遠因農耕生活有關,再來就是地理環境上是否容易傳播和競爭的影響,依然跟是什麼人種無關。

一直不懂為何各國這麼怕生育力降低。

也不懂地球不是已經因為人類太多受到破壞了嗎,為何還要鼓吹生育?

看了這本書就懂了,原來人數對國家影響很大。

首先你要人夠多才可能成為國家,不然可能就只是隊群和部落。

這兩種差異就很大了,國家有更多的軍隊和資源,就能利用國教和愛國情操使軍隊視死如歸為國捐軀。

而隊群和部落突擊別人時通常是利用埋伏或以優勢兵力進攻,因為人數太少要盡可能避免傷亡。

但國家就不一樣了,國家首領或宗教領袖往往用不著獻上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算計的是以一小部分同胞的犧牲來殲滅敵人。

因為人夠多,所以國家敢做出更大膽的突擊,獲得更大的成功。

除了軍力,人多到變成國家還有許多其他優勢。

例如人愈多就有文字發明、更多的競爭、更多的創新、病菌的培養皿、勞動力。

要讓人數增加最重要的遠因依然是農牧業,才有糧食供給足夠的營養給更多的人。

所以又再次回到了生態地理學。

不是有些地方故意不讓人數起來,是因為生態地理學讓那些地方在那個年代沒辦法。

例如想美洲現在因為容易傳播了,人數就可以慢慢多起來了。

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就是,世界的樣貌,是受到生態地理學影響,跟族群本生無關。

如果非洲黑人是生活在歐洲,那大航海時代就會變成是非洲黑人發起的。

明明生物包裹是在肥沃月灣,而發明鑄鐵、羅盤、造紙、印刷、航海技術的是中國,為何最後歐洲社會幾乎佔領了全世界?

這個真的是讀到最後會非常想知道的問題,明明大家都在生態地理學表現優秀的歐亞大陸上,為什麼最後只剩歐洲專美於前呢?

還好最後在收場白有給大家個交代😆👍🏻

感謝作者為我們一個一個來說明~

世界上的農業發源地,歐亞大陸上的生物包裹發源地。

許多適合馴養的作物和大型哺乳類都發源於此。

歐洲還是靠著肥沃月灣傳過去的作物、牲畜、技術才能茁壯。

那肥沃月灣跟歐洲是怎麼變成現在看到的巨大的差異呢?

肥沃月灣因為雨量極低,過度耕種和砍伐後,已從覆蓋著森林轉變成土壤沖蝕灌木林帶或沙漠。

歐洲就不同了:

歐洲真是太幸運了吧😂

雨量高真的就是上天的恩賜,因為雨量不是人類可以控制的。

以前覺得歐洲很常下雨感覺很不方便,但現在看到歐洲下雨(例如看巴黎奧運時常看到選手在雨中比賽),都變成覺得這是上天給他們的禮物(哈!)

中國感覺就超強的啊!

完全贏在起跑點,糧食也有,技術也有,而且超早就發展出國家了,到底怎麼會輸呢?

變成太大的國家也會是弱點?原來不是人愈多愈好嗎?

這個原因其實跟 為什麼有些地區創造出特別多新技術? 討論到的日本武士時代禁止槍枝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國是因為整塊大陸平緩,所以很快就變成一個大國,當你周邊沒什麼鄰國時,就幾乎等於像日本一樣的孤島。

因為中國是個統一的國家,只要一個決定,就可以使全中國的艦隊停擺。

歐洲就不會有這個問題,像義大利出生的哥倫布想出海,到處跟不同國家的國王、貴族求助都被拒絕,還好最後有找到願意支持他的西班牙國王和王后,他才能出海才會發現新大陸。

如果歐洲沒有因為地理因素分裂成這麼多小國,哥倫布大概也很難出海了。

而且歐洲雨量豐沛,靠雨水澆灌就能種好作物,但中國就需要靠國家幫忙組織大規模的水利工程。

所以中國的中央權力就更大了。

以中國和歐洲的狀況來看,歐洲的優勢就是分裂

看到這突然發現台灣跟中國一直維持分裂其實對彼此比較好!

可以像歐洲各國,近距離的互相競爭,因為競爭而不斷成長。

近距離又擁有不同的體制,才能方便互相觀察,截長補短。

相信中國很多讀書人,一定也很多人讀過這本《槍炮、病菌與鋼鐵》,想必也會支持聰明又有利的趨向。

只要不要被很煩人愛引戰(愛靠賣武器賺戰爭財)的美國激怒就好😆

電子書:KOBO, Readmoo

實體書:博客來

更多蒙格的推薦書:[分享] 查理蒙格的推薦閱讀書單(20本)

JUJU選書 / 世界上的事 / 科學 / 自我提升

上一篇:[閱讀心得] 可愛好讀又有收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下一篇:[閱讀心得] 讓我成為更溫柔的人《我可能錯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