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

作者: 丹・紐哈斯(Dan Neuharth)
原文名稱:If You Had Controlling Parents: How to Make Peace with Your Past and Take Your Place in the World
出版社:橡實文化
出版年:2018

本書談的不是恰當的控制與設限,而是不健康的控制
— 為時太久、過多或錯誤的控制。

【8種「控制型父母」類型】

1.緊盯型父母:恐懼孤單,對子女如強力膠般緊黏不放。
2.剝奪型父母:一旦孩子表現不合意,就冷酷地收回愛與資源。
3.完美型父母:最在意外人的眼光,要求只有最好才夠好。
4.教條型父母:恐懼不確定性,從組織和教義中尋求安全感。
5.混亂型父母:情緒起伏難以捉摸,不是太嚴厲,就是太鬆散。
6.利用型父母:極度自我中心,把子女吸乾的情感吸血鬼。
7.虐待型父母:滿腹怨恨,在言語、情緒、肢體上虐待子女。
8.幼稚型父母:可憐兮兮,軟弱無能,無法盡到保護子女之責。

這本書讓我覺得資訊量最大也最不可思義的部分,是發現一直以來以為很開明、親子關係良好的美國家庭,他們遇到的親子問題好像更嚴重。

看到一半就感受到在美國的父母過得很辛苦。

處於壓力大(許多是人給人的壓力)、沒什麼社會福利的環境養小孩,自己的心理可能都顧不好了,遑論顧到小孩的心靈。

而這本書對我來說最大的幫助是在閱讀健康型教養控制型教養的比對表格時,發現自己根深蒂固認為是真實的家庭風格其實是控制型家庭的狀況。

而以為只有在戲劇裡才會看到的愉快輕鬆家庭生活,其實是存在的。

這才驚覺自己好像有點偏差,還好在孕育下一代之前有先讀這本書,有去自我覺察和明白沒壓力又溫馨的健康型家庭是真實存在的,以免繼續把控制型教養傳承下去。

讀的過程體會到只要願意正視承認自己的問題,就能獲得被療癒的效果。

應該是因為如果我們不敢或不想接受自己遇到問題,大腦就會去合理化受到的痛苦或傷害,大腦只是做符合我們期望的事。

而一旦我們發自內心接受這些使自己不舒服的感受,我們就不會找方法幫助自己,也不會將這些讓自己不舒服的做法視為該改變的,甚至質疑起不舒服的自己是否有問題,最後成了自己的加害者。

「越是將過去理想化,越是拒絕承認童年的痛苦,我們就越有可能不自覺地將那些痛苦延續到下一代。」
— 瑞士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

探究在你的家庭中代代相傳的控制模式,並不是為了追究或推卸責任,而是要跨出讓問題到此為止的第一步。
若能看清不健康的親子相處模式,你就可以避免把同樣的模式再傳給下一代,而這是你父母可能沒辦法或不願意做的一個選擇。

原來如果我們拒絕接受或不願正視自己不快的感受,並哄騙自己這些是正常的,將有很大機率會繼續用這種「正常合理」的方式處理與下一代的關係。

童年時為了生存只能要自己相信這都是正常的(即便自己的感受不好),但獨立後就要好好的面對,避免延續下去。

一直不理解的狀況也因為愛麗絲·米勒這句話瞬間解惑!

以前不懂為什麼被家暴的孩子長大後有很大機率成為施暴者,除了他們可能只學到這種方式處理問題之外,還有一個可能是因為他們以為 ( 或潛意識強迫自己相信 ) 家暴是正常的。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在被不合理的對待時,欺騙自己這些都是正常的或是是對自己好的(愛麗絲·米勒說的理想化),比較撐得下去。

想到一個簡單的例子,營養健康的東西再難吃,我們也願意吃下去,因為相信是對自己好的。

裡面有一句話是:「就跟一個不健全的家庭一樣,過度的控制也極有可能存在於「模範」家庭裡。」

覺得這句話的目標群眾應該是在「完美」家庭成長的人,讓他們察覺到自己一直以為的「完美」家庭對自己的身心靈可能不見得是健康的。

先有察覺,才能開啟療癒之路。

案例中蠻多是社經地位高的父母擁有外人看起來完美幸福的家庭,但也正因為「要看起來完美幸福」而過度控制小孩,造成小孩成長後(甚至父母已離世)依然承受著被自己內化在心底的內在父母所控制的心理痛苦。

在這種「要看起來完美幸福」的家庭長大的小孩,更可能為了顧及父母的完美形象或是為了逃避「其實沒那麼好」的感受,更無法對自己承認自己的家庭其實是不健康的。

尤其你的父母若在外人口中是聰明迷人、魅力十足、「能有這種爸媽真幸福」的父母,你反而不禁會懷疑自己是怎麼了,明明自己看到的是一個施暴者。

作者說這些父母一般都在小時候得不到「因為你是你」的讚賞,而在成長過程中變得妄自菲薄、覺得自己一文不值,結果導致他們要求孩子崇拜他們,這種要求反映的是他們對自尊的迫切需要。

我覺得能去理解父母為何會如此也是療癒自己重要的一步,你會因為理解後坦然發現其實父母針對的不是你,而是針對他們自己的童年。

「我是因為外在的表現而受到褒獎。他們從來不會因為”我是我”就讚美我。我覺得活著就是為了取悅別人。」

「一旦我讓我母親失望了,她就會變得遙不可及,用沉默來懲罰我。我變得什麼也不是,感覺像死了一樣。」

關於這些,作者說:「許多控制型父母本身就有情緒困擾,或是沉浸在自己的問題當中,因而看不到他人的痛苦。」

所以父母不見得是故意要讓你痛苦,他們可能是因為還受困在自己的問題中,因此感受不到你的痛苦。

由於不是針對你,所以會有再怎麼討他們歡心都沒辦法改善的無力感。

能做的就是「理解」,但記得「理解」不等於「認同」,盡量做到理性同理而不是情感同理。

情感同理會讓你把他人的哀傷視為自己的哀傷,因此吸收了對方的負面情緒,結果讓自己的內心也不好受!
理性同理則是讓你能夠傾聽、同情周遭親友的問題,但不會被他人負面的情緒影響。

— 節錄於《你的第二人生始於你明白人生只有一次》

理解後就能同理父母,了解為何他們會如此需要被認同、被讚美或是高高在上,了解後自己也會獲得治癒。

發現原來不是自己的問題,不是自己讓父母不開心,原來是他們的回憶造成現在的他們。

了解後就有辦法慢慢從取悅的狀態脫離,脫離後才有能力好好照顧自己,繼而用健康的方式照顧自己的家庭,不再繼承控制行家庭的模式。

照顧好自己,才有辦法照顧好生活周邊的人。

自己感受良好平靜,才有能力將平靜和溫暖帶給家人和更多人。

「情緒虐待狂利用罪惡感的方式,就像高利貸業者玩弄金錢的手法:他們不想要”欠款”被付清,因為他們靠利息就活得很快樂。」

— 美國推理小說家安德魯•法區斯(Andrew Vachss)

若不想被這樣控制,必須能認清自己其實不欠什麼。

以下這段對於被要求要無條件順從父母而感到痛苦的人應該會有幫助:

父母是自己選擇要當父母的。
他們或許未經深思熟慮,或許是基於錯誤的理由而做出這種決定,但無論如何,那都是他們的選擇。

反之,孩子並沒有選擇要被生下來。

所有父母都想得到孩子的感激。

健康型父母深知感激是一份禮物,孩子「可能會」、但並非「一定要」給你這份禮物。
健康型父母或許渴望得到孩子的愛、尊敬、讚賞與忠誠,但他們一般會認同親子雙方都要付出努力,才可從對方身上得到這些東西。

然而,控制狂父母似乎不明白這些道理。
小時候,他們覺得自己必須爭取父母的愛,有了孩子以後,就覺得孩子理所當然要去爭取他們的愛。
在控制型家庭裡,「需要」比「愛」更強大。

理解自己身為他人小孩並不等於欠一輩子人情還不完,感恩感覺虧欠是不同的。

這邊我自己延伸出了另一種想法,其實在他人對自己好的時候,自己在當下若有及時表達感恩就已經做到了無愧於心。

能在事隔多日還感恩在心也很好,不過持續覺得自己有欠不完的人情債就對自己的心靈不太健康了。


以下為更多節錄自本書的句子:

切記你實際存在的父母,現在對你的影響力已遠不如小時候了。

父母對你做的事不是你的責任,是他們的責任。
你現在的人生是你的責任,不是父母的責任。

你無法決定父母怎麼對待你,但你能決定自己怎麼對待自己。

永遠記得,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美國管理大師湯姆·彼得斯說過:「改變是一扇只能從內開啟的門。」

自己能掌控的事會比做自己無法掌控的事好過許多(也簡單許多)。

健康型父母會希望孩子過得比他們好,控制型父母則會對孩子傳達他們不該勝過父母的訊息。

有時候你會納悶父母應該都是希望小孩愈優秀愈好呀,為什麼有時候感覺父母似乎見不得小孩好?

可能又是他們過往的經歷造成的,再次不是針對身為小孩的你。

可能是他們的經歷讓他們沒有自信,希望小孩是來讓自己長自信不是來超越自己的。

你可能必須放棄父母會保護你的希望,也不能再妄想父母會當你「最好的朋友」。

但既然控制狂父母給你的愛是有條件的,既然他們對你充滿了批評,那麼你所期待的保護與親近也是不切實際的目標。

我了解要自己放棄「父母一定是為小孩好」的想法很不容易,但如果放棄這個想法能讓自己豁然開朗,你願意試試嗎?

而且放棄這個想法並不會破壞與父母的關係,反而會因為對父母沒有錯誤期待而與他們相處更融洽,也不會再一直因為錯誤期待感到失望、受傷或怨恨。

懷恨在心有害情緒健康,放下報復的渴望固然重要,你卻沒有義務要原諒或輕饒背叛了你的人。

還沒準備好就急著原諒可能是有害的,尤其如果這麼做導致你否定自己的感受、忽視事實真相、或為了別人而犧牲自己。

書裡有些案例是遭受到父母的凌虐,要他們原諒傷害自己的人是殘忍的,所以作者認為沒有義務要原諒,也不需要因為原諒不了自己的父母而感到罪惡。

重點是現在的你要過得好,優先顧好自己,任何時刻都沒有必要犧牲自己來滿足他人。

只有顧得好自己的人,才有能力顧到旁人(如果你不懂被顧好是什麼樣,又如何能顧好他人?)

就如同先愛自己,體會過被自己愛護的感受,才懂如何愛人。

我們原諒的不是施暴、疏忽、性侵、離婚或虐待等行為。

我們原諒的是行為者,這些人沒辦法以慈愛而溫柔的方式,尊重或珍惜他們的孩子、配偶,甚或他們自己的人生。

我們原諒這些人的痛苦、迷惘、笨拙和無可救藥。

我們原諒的不是行為,而是人性。

當你明白父母針對的不是你,而是他們曾經受過的傷害,就能比較沒有壓力的面對他們了!

讀這本書的感覺是又累又過癮,因為要好好面對自己不開心痛苦的那一面而感到疲憊,又因為體驗到豁然開朗的痛快而感到過癮。

一切都變明亮的感覺!

算是一本協助自我療癒的書籍,讀完就像有一位諮商師陪伴著自己走完治療的歷程:)

《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網路書店連結整理

電子書:KOBOReadmoo

實體書:博客來

我自己從這本書獲得超多幫助
除了治癒身為小孩身份的自己
也能用在其他人際關係上

當你能治癒最具挑戰的親子關係
面對其他人際關係時也能處理得更好
例如同事、朋友、情人…

不是只有父母會是控制狂
你的朋友也可能是用如控制狂父母的方式待你

千萬記得:

不合理的控制通常是出自控制型人自己的問題(可能是沒自信、沒安全感或是受過傷害)

他們會如此與我們沒關係

我們可以對人親切友善

但沒有義務要取悅他人

顧好自己才有能力照顧旁人

JUJU選書 / 家庭 / 心靈療癒

上一篇:[閱讀心得] 愛情劊子手

下一篇: [閱讀心得] 2019年閱讀總心得 (下)

2 Comments

  1. 好棒的分享喔!
    想到十方老師也曾經說過, 小孩之於父母並非是給予和付出,
    這樣的想法會讓孩子有虧欠感, 當拒絕父母要求時容易產生罪惡感。
    比較恰當的形容是用禮物的概念去詮釋, 孩子對父母則是懷抱著感恩的心, 而非虧欠任由父母予取予求。
    跟妳分享的這本書有異曲同工之妙🥰
    有了這些正面的觀念之後, 覺得自己更豁達, 心理更健康了!

    Charlene
    1. 真的!
      只需要稍微轉個念,心理就能健康舒坦的感覺超棒~
      喜歡十方老師用禮物的概念詮釋,收到人家送的禮物不會出現虧欠的感覺,比較多的是感動和感恩💕
      謝謝妳跟我分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