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書名:채식주의자(韓文)
直譯:素食主義者
作者:韓江(한강)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中文版出版年:2021
原文版出版年:2007
作者簡介:
有韓國文學評論家稱她為「一位印象派作家,擅長捕捉瞬間掠過的情感,據此勾勒生命裡註定的情感基調,她潛心研究的是絕望至極中才可以感受到的那束微弱救贖之光。」
覺得作者的形容很厲害,描繪得很讓人能感同身受:
病房的寂靜像吸滿了水的棉花一樣塞進了她的耳朵裡。
氣氛可怕詭譎,很怕又要說什麼。
令人緊張屏息。
第一部很世俗。
第二部很藝術。
第三部是乖順壓抑的螺絲釘的思考。
喜歡讀這種一大段是一個角色視角的編排,可能跟我很愛站在不同人的立場思考有關(哈!)
讓我想到一部 Netflix 上的西班牙劇《第二聲鈴響》,也可以看到不同人在想什麼與經歷什麼,超好看不過口味很重慎入。
喜歡看韓國的作品,總是很寫實的道出社會議題,這些會激發我去思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
也看到人類因為生活在群體裡的身不由己,任性做自己的被視為發瘋,為了不想被關起來而繼續扮演正常角色的人也在瘋狂的臨界點。
想到前陣子看的韓劇《地獄公使》是第一次看到以邪教為主軸的,很驚喜,也很驚訝,不知道是因為韓國的邪教事件愈來愈嚴重了嗎?
世俗的第一部
第一次這麼活生生血淋淋看到單薪家庭老公的視角,還有這位男性的擇偶條件,就是不突出與剛剛好就好,話不多最好,還有兼職貼補家用更好。
外出要有打扮,看到最酷的就是會希望老婆的胸罩墊厚厚海綿讓自己不會沒面子。
我想,如果她肯在胸罩裡面墊上厚厚海綿的話,在朋友面前我也不至於這麼沒有面子。
原來伴侶胸部的大小會影響有些男性的面子😆
而且看得出來書中這位先生希望自己老婆就是扮好妻子的角色,不要帶來麻煩。
就算她的狀態實在令人可疑,我也不考慮去找心理醫生為她諮詢或者治療。
即使我對別人的事可以寬容地說「心理疾病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落在自己的身上,就完全不是那麼輕鬆了。
坦白說,我對怪異的事情根本沒有一點兒耐性。
不用心了解每天住在一起的妻子,有社交場合必須攜伴參加時又期待老婆能當協助自己工作成就的角色。
妻子知道這是怎樣的一次晚宴嗎?知道面前的中年女人是誰嗎?
一瞬間,我感受到妻子那我從未進入過的頭腦,真像是一個深不可測的陷阱。
藝術的第二部
原來對有些人來說,另一半太逆來順受,會很希望對方能表達出一些情緒與想法。
說完,電話就被掛斷了。
如果妻子能像別人家的太太那樣歇斯底里、大發雷霆、喋喋不休、罵他個狗血淋頭,他的心裡說不定會好受點。
如此輕易地放棄,又將這種放棄變成抑鬱,然後沉澱在內心的性格,壓得他無法呼吸。
他不是不知道這是妻子善良而軟弱的一面,是在為理解和關懷對方而做出的最大努力,也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自私和不負責任。
但是在這一瞬間,他覺得妻子的忍耐和善意令自己窒息,所以他想為自己辯護:是她的這些舉動反而使自己變得更壞。
希望妻子也能像別人家太太歇斯底里之類的,會不會是因為那些情緒能讓自己感受到被在乎?
若發生任何事都無所謂,可能會覺得妻子對自己很冷漠吧~
「為自己辯護:是她的這些舉動反而使自己變得更壞」這段讓我想到查理蒙格在他整理的人類心理傾向清單中分享的避免不一致性傾向。
因為人類心理有這個傾向,會倒果為因,替自己造成的事找出具有一致性的解釋。
如果有個人因為他人唆使或是自己不小心不停地去傷害另外一個人,那麼他就會傾向於貶低、甚至憎恨那個人。
因為「避免不一致傾向」會為了避免矛盾,而要自己相信自己傷害的人是罪有因得(惡性循環)。
二十五個心理傾向分享:[閱讀心得]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第十一講 – 人類誤判心理學
所以我覺得最好不要以犧牲的角色自居,得到的結果可能不是浪子回頭之類,而是為了保持一致地繼續犧牲你。
乖順壓抑的第三部
悶熱的天氣稍微轉涼的時候,和以前一樣幾日不歸的他,某天在凌晨回到家,像小偷那樣抱住她,結果被她一把甩開了。
「我睏了!真的很睏!」
他低聲說道:「妳就忍一會兒吧。」
這時她才記起,在似睡非睡間自己曾經無數次聽過這句話。
在半夢半醒之間,她想著只要能忍受這一會兒,就能換回幾天清靜,就那樣沉默地任他擺布了。
之後的她只能用睡眠來消除痛苦和恥辱。
沒有什麼關係的。
的確如此。
以前怎麼活到現在,以後也怎麼活下去就可以了,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讀到這些覺得怕怕的,好壓抑忍耐的氛圍…
彷彿除了忍,沒有其他選擇。
她歪坐在沙發上面,盯著正在轉動的秒針,努力地穩定呼吸。
可是她馬上明白這是徒勞,並且感覺到這樣的瞬間彷彿已經存在過無數次。
這種痛苦彷彿蓄謀已久,只是一直蟄伏著等待這個瞬間爆發,殘忍地橫亙在她的面前。
這所有的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
無法再忍受了。
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不想再這樣下去了。
她再次環顧著房間裡的擺設,這些東西並不是她的,正如她的人生也並不屬於她自己那樣,這些東西也不屬於她。
那個春天的午後,當她站在地鐵站的電梯處,以為幾個月後就能走到生命的盡頭時;確信從身體中不斷滲出來的鮮血就是死亡臨近的證據時;她終於明白,自己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死了,眼前痛苦的人生只不過是一場戲劇,或者此時的自己只是某人的幽靈。
死亡像是走失很久又重新相逢的至親那樣,讓她覺得無比熟悉。
這段讓我感受到以忍耐為主軸的人生,原來就像從未活過。
從未為自己活著,就像人生和生命中的一切都與自己無關,不屬於自己。
甚至感覺自己早已死亡。
閱讀過程中獲得的省思
看到英惠如果不能用自己希望的方式活著,寧願不存在這世上。
也看到英惠的姊姊為了讓她活著,選擇讓英惠失去自由。
為何想以自己舒服的樣子活著,就得被關起來呢?
應該是因為人類社會是群體型的,為了讓社會可以運作正常,而必須要求每個人正常。
而正常其實只是能跟大家正常分工合作,若造成他人困擾,導致小螺絲釘們不安或躁動,就得被治療或關好。
讀過查理·蒙格推薦的《第三種猩猩》後,覺得農業社會的發展,最被造福的大概就是在上方靠著底下人群勞動而致富的人,再來就是只求能安穩平凡的人。
而想以自己的特殊方式生存的人,除非能逃離人類社會自給自足,否則就會被當成精神病患失去自由關起來治療。
完整心得:[閱讀心得]《第三種猩猩》學會用科學視角看人類歷史
連尋死的自由都沒有,不斷被救回。
小螺絲釘們覺得控制失控的人是在做對的事,甚至覺得是做好事。
或許小螺絲釘們擔心若不這麼做,會被其他螺絲釘認為自己也是有問題的。
「做對的事」和「做好事」,這兩個詞漸漸因為愈來愈多的人生經歷和愈來愈多的閱讀,覺得是可怕的兩個詞,很局限,且是可以用來壓迫他人的詞,像王牌,擁有王牌做的事就算殘忍也是對的好的。
就像「政治正確」也是可怕的壓迫。
近期的美國卡通和戲劇裡愈來愈多黑人主角、愈來愈多女英雄,就算劇情為了政治正確而走鐘或犧牲掉整體的氛圍也是「正確」的。
不想進食,被迫灌米湯。
這到底是為對方好嗎?
如果活著一定要進食,對方寧願不要活了,卻被強灌讓她活著,這感覺像受虐。
《素食者》網路書店連結整理
實體書:博客來
很促進思考的一本小說
就像許多的韓劇和韓國小說
總會隱隱有著議題
會產生許多哲學的思辨
餘韻很強的一本書
一開始讀沒什麼感覺
看完會覺得它似乎還存在
留下了些什麼
其他韓國作品推薦:
[閱讀心得] 北韓上流社會的脫北者視角《擁有七個名字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