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力

原文書名:Deep Work: Rules for Focused Success in a Distracted World
作者: 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
出版社:時報出版
中文出版年:2017

這本書推崇的是好好完成一件具深度的事,遠大於多功地做一堆淺薄的事。

深度工作,遠大於淺薄工作。

我的理解是:有品質的做事遠大於瞎忙。

如果覺得自己事情好多好忙,先請自己停一停,冷靜一下,想想有什麼是可以好好完成的事,就專注地先去完成它。

尤其是那種沒完成,你會無法安心做下一件事的事,就好好的先去完成它吧!

不然也可以把這件事先寫進行事曆,規劃某一天的某個時段保留下來專門做這件事,這樣就能因為知道未來的自己會去做,比較能安心去做其他預計要進行的事。

目標是能讓自己專注的做好一件事,不要被其他事情影響思緒。

讀這本書的開頭我很喜歡,因為作者很強調深度工作避免使用社群媒體,整個給了不愛花太多時間用社群的我好多正面鼓舞XD

我很喜歡深度工作力的概念。

不過愈往下讀,會一直看到針對網際網路使用的討論,讓我漸漸發覺這本書的目標觀眾可能是容易被網路誘惑分心的人。

但我不是,所以這部分對我來說就有點沒什麼大幫助。

以一本書名主打「深度工作力」的書來說,主要目標觀眾是抗拒不了網路誘惑的人似乎有點可惜,不然這議題還蠻不錯的。

我有另一個好奇,容易被網際網路誘惑和一直分心的人,會捧著書讀他講這麼多嗎?

認真覺得這主題比較適合當成網路上一則一則短篇文章,喜歡用網際網路的人才讀得到(哈!)

突然覺得寫一本書,如果希望能被好好讀完,目標觀眾和呈現的方式蠻需要好好思考的。

這本書的目標觀眾,也可以是身邊有無法深度工作或容易分心的朋友的人,他們可能可以用《深度工作力》裡作者提供的一些策略來協助身邊的人改善專注力。

這篇心得我只想針對我覺得有幫助(比較正面鼓舞)的部分做筆記,其他數落分心人的部分我都想忽略。

感受得到作者超想扭轉淺薄工作型態的人的思想,但我認為每個人有自己的個性和自己喜歡的模式,沒有必要一直攻擊跟自己不同的人。

把一小群人樹立成敵方,用對抗的方式宣傳自己的理念,這樣似乎會變得侷限。

推薦閱讀:[閱讀心得] 超越眼前勝負的《無限賽局》


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是作者自創的詞。

作者紐波特說,在注意力分散的狀態下無法從事深度工作,因為深度工作需要長時間不被打斷的思考。

在免於分心的專注狀態下進行職業活動。
這種專注可以把你的認知能力推向極限,而這種努力可以創造新價值,改進你的技術,並且是他人所難以模仿。

紐波特舉了幾個重視深度工作力的例子:

到柏林根隱居的原型心理學創始者榮格(Carl Gustav Jung)。

一年有兩次「沉思週」的比爾.蓋茲(Bill Gates)。

JK羅琳(J.K. Rowling)在助理以她的名字註冊推特帳號的頭一年半,她唯一的推文是:
「這真的是我,但你們恐怕不會常看到我的推文,因為我目前最常用的是筆和紙。」

協助塑造了世人對網際網路時代許多觀念的作家史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卻很諷刺的幾乎沒人能以電子方式連絡他。

以下是他的解釋:「以這種方式安排我的生活,我可以獲得許多不被打斷的連續長片段時間,讓我用來寫小說。不這麼做會有什麼結果?我的小說將無法很快的與世人見面,而我只能寫一堆電子郵件給許多個人。」

史蒂芬森的解釋整個讓我拍手叫好(哈!)

JK羅琳的也好可愛。

真的是把時間花在哪,成就就在哪。

我也超級重視時間的運用,可以的話,我希望醒著的時間都在做有質感的事,盡量不做讓自己像消耗品的事。

為何深度工作有其價值?

#第一個理由:與學習有關

想在今日的經濟環境中保持價值,你必須有能力很快學會複雜事物。

達成這個目的需要深度工作,如果你不培養這種能力,你可能隨著科技進步而落後。

#第二個理由:數位網路革命的影響是兩面刃

如果你能創造有用的東西,網路讓你可以通達的受眾(亦即僱主或顧客)基本上是無限的,這將使你的報酬大幅增加。

另一方面,如果你創造的東西平庸無奇,你的麻煩可大了,你的受眾很容易在線上找到更好的替代品。


淺薄工作

非高認知需求、偏向後勤的工作,往往在注意力分散中執行。
這類工作通常無法創造多少新價值,而且很容易模仿

紐波特提到,如果經常處在慌亂的淺薄狀態,很可能永久減損你深度工作的能力。

網路工具讓我們工作時分心,難以從事需要專注、不被打斷的工作,同時減損我們保持專注的能力。


支持深度的論證

#1 從神經學來看

科學作家葛拉格(Winifred Gallagher)說:「你是誰,你思考什麼、感覺什麼、做什麼、你愛什麼——就是你專注什麼的總和。」

葛拉格:「懶散的心智是萬惡淵藪……當你失去專注,你的心智會固執於你生活中有哪些不如意,而非好的一面。」

北卡羅來納大學心理學家佛瑞德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的研究顯示,在經歷生活發生破壞性的遭遇後,你選擇專注什麼,對你日後的態度會產生重大影響。

這類簡單的選擇可以為你的情緒提供「重新啟動鈕」。

讓我想到查理蒙格,被剝奪許多心愛人事物,沒有怨天尤人,最後因為智慧、人生觀和態度成為如此受人尊敬的長者。

了解更多:[分享] 為什麼查理蒙格是我的偶像?

#2 從心理學來看

契克森米哈透過經驗取樣法的研究,證實了他在之前十年發展的一套理論:
「最好的時刻總是發生在一個人自發性的發揮身體或心智的極限,完成困難和有價值的事情時。」

契克森米哈稱這種心智狀態為「心流」(flow,這個詞因他1990年出版的同名書而普為人知)。

契克森米哈的研究結果發現了大多數人的誤解:工作實際上比休閒時間更容易獲得快樂

因為就像心流活動一樣,它有內建的目標、反饋的法則和挑戰,這些都鼓勵人投入工作,專注並全神投入其中。

另一方面,休閒時間是未經建構的,需要更多努力才能形成可以樂在其中的狀態。

對我來說工作比休閒更容易快樂的原因,應該是因為做事的時候能獲得成就感。

但如果是自己規劃的旅行也會獲得成就感,這時候休閒就也能帶給我快樂了:D

延伸閱讀:[閱讀心得] 任何情境都能感受到樂趣《心流》

#3 哲學來看

藝匠的工作不是創造意義,而是培養自己具備看出已經存在其中的意義。

木製馬車輪師傅不會武斷的決定他加工的木頭哪些有價值、哪些無價值。

價值存在於木頭生而具有的性質,和它能發揮的作用。

木製馬車輪的師傅:「由於每一塊木頭都不一樣,有其獨特的個性,木匠與他加工的木頭有緊密的關係,木匠必須喚起並注意它細微的特性。」

這讓藝匠免於個人主義的虛無,進而提供一個有秩序的意義世界。

你不需要從事精緻的工作;你需要的,是以精緻的方法做你的工作。

這邊讓我想到,在尋找個人意義時,要記得在可能的點停留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成果,才能判斷是或不是。

若一直很快速的找到新目標、很快速的切換主目標,應該不太容易判斷自己到底是不是找到了屬於個人的意義。


確立你的工作哲學

#方法1 修道院式的深度工作時間安排

去除、或激進的減少淺薄義務,把深度工作最大化。

適合對象:
– 有明確定義和高度重視的職業目標
– 你的貢獻是完整、明確而個人化
– 不必負擔身為大組織一份子附帶的其他義務的人

#方法2 雙模式的深度工作時間安排

切割時間,分配一些明確的時段給深度工作,其餘的時段開放給別的事。

必須分配足夠的時間給深度工作(往往需要至少一整天)才能達到最大的認知強度,帶來真正的突破。

適合對象:
– 欽佩修道士的生產力,但也尊重自己生活中來自淺薄行為的價值

#方法3 節奏式的深度工作時間安排

為工作創造節奏,你就不需要花費精力在決定是否或何時要進行深度工作。

這種哲學認為,要持續深度工作,最容易的方法是把它們變成簡單而規律的習慣。

適合對象:
– 無法在一天的專注時段達到雙模式者想要的最高層次的深度思考

#方法4:記者式的深度工作時間安排

在任何地點都能安排時間適應深度工作的方法,時間可能是二十分鐘或一小時。

適合對象:
– 受過良好訓練,能在極短時間內切換到深度模式

不適合深度工作新手。


建立深度工作的儀式

作者說任何有效的儀式都必須解決一些常見的問題:

  • 你在何處工作,工作多久?
    不管你在哪裡工作,都需要確定具體的工作時段,避免不確定的阻力。
  • 一旦開始工作,你怎麼做?
    例如設定每二十分鐘寫作的字數,以保持高度專注。
  • 你如何支持深度工作?
    可能是JK羅琳的大手筆住進靠近愛丁堡城堡(霍格華茲的原型)的豪華旅館套房,因為付出很多金錢也會更專注。
    或是蓋茲擔任微軟執行長時,他會拋下正常的工作和家庭義務,帶著一疊報紙和書籍退隱到一棟小木屋。

心得

覺得前面的概念都很不錯,但讀到 PART TWO 的原則開始有愈來愈讀不下去的感覺。

像在讀一篇統整心得的報告,有許多作者到處蒐集來的文章心得分享,好處可能是會多認識一些書。

不過有一段蠻奇妙的,花好多篇章解說另一本書的四個策略,如果需要說到這麼詳細,直接讀那本書會不會更好:P

如果是作者讀完內化後,針對與深度工作有關的部分做探討和分享,好像較不會有講遠了的感覺。

書裡還有作者實作的心得,可是只有他一個人的實驗心得,覺得以一本書來說有點單薄,內容的深度感覺像網誌之類的短篇文章。

有些結論太武斷,比較像是個人觀感,類似晚上不能做事,說會失去休息時間的好處。

但以我這個讀者來說,晚上進修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不僅不會讓我覺得沒休息到,還可能更快樂。

很可以感受到作者努力在證明一些結果,但有些有點牽強,或不是很全面。

Part two 的第三個 Rule 花太多力氣探討推特(Twitter)、臉書(Facebook)對工作的好處壞處,這裡我不是很懂為什麼要針對社群網站探討這麼多、這麼深?

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對抗社群媒體的誘惑。

作者好像一直在跟他想像的對手(捍衛網際網路的人)對抗,我讀起來是覺得「有事嗎XD」 

可以好好針對自己的主題「深度工作力」做討論,不需要抨擊不想這麼做、或比較想花時間用網路的人。

我是因為想深度了解深度工作力而讀這本書,結果讀到這些不是很相關的內容,覺得有點錯愕。

這些跟深度工作力感覺是不同的主題。

但我想想,也許這本書的目標觀眾是同樣跟作者一樣不喜歡網際網路的人,或是在找同溫層一起反對社群網路和反對 email 的人。

那這本書的書名也許改成「戒除網際網路的誘惑達到深度工作力」可能更適合,可以吸引到更精確的受眾。

因為這本書蠻鉅細靡遺在教怎麼戒除網際網路的誘惑…

連 email 要怎麼剖析、怎麼回覆(還做三種情境示範)都有討論。

讀到愈後面愈有湊頁數的感覺。

另外還有作者很常一邊講行動策略,又一邊講這個策略會被反對的理由,有種想衝起來,又被往後拉的感覺。

反方向應該是點到為止就夠了,探討太多會覺得到底是想推崇自己的觀點,還是要讀者了解怎麼反對他的觀點:P

在想會不會沒成功說服反對的人,還因此流失本來對深度工作主題興致高昂的人?

應該多篇幅討論深度工作的核心議題,減少這些外圍干擾的討論。

我讀完覺得自己可能對這本書期待太高了。

不過排除後半段,前面在討論深度工作力的部分對我是有幫助的:D

《深度工作力》網路書店連結整理

電子書:KOBO, Readmoo

實體書:博客來

我喜歡作者前半段說明深度工作力的概念和名人例子
我自己就是深度工作的愛好者
只是不喜歡這本書後半段花很多篇幅認真探討其他週邊的小議題
有浪費時間的感覺

不過如果你想了解怎麼戒除網際網路
或如何能深度工作又不完全放棄社群網站
這本書應該會適合你

或如果你很反對社群或email
在這本書你可以找到很多反對的例證

JUJU選書 / 自我提升

上一篇:[閱讀心得] 法國女人永恆的魅力法則

下一篇:[閱讀心得] 你的第二人生始於你明白人生只有一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