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

原文書名: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直譯:心流:最佳體驗心理學
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出版社:行路出版社
中文版出版年:2019
原文出版年:1990

久仰《心流》大名!

總算是拜讀完囉~~

獲益良多!

對人生的意義有更深的見解,超喜歡❤

只要是與促進生活品質人生的意義相關的議題,心流理論都派得上用場。

不愧是本不斷被引用了三十多年的好書👍

《心流》是促進許多深度思考的一本書,讀完需要花時間好好整理和消化。

獲得許多的恍然大悟!

例如突然能理解很愛抱怨的人,可能並不單純是因為他們愛找碴,還可能是因為感受美的能力不常被運用而鈍化而感受不到美好。

還有原來以「獲得好處」為基礎,會失去樂趣。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有期待,就會很在意和計較有沒有獲得,一沒得到期待的結果就可能會立刻失望想放棄。

做一件事就是單純地享受這件事,才能達到心流的境界。

純粹很重要。

想想一個每件事都要從中能獲得利益才做、斤斤計較的人,應該很常不快樂吧?

又剛好這世上許多事產生的獲利,都不是一時半刻就能看到成果,通常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累績,但可能會獲得指數型成長。

推薦文章:[閱讀心得] 會開始注意自己怎麼運用時間的《複利效應》

突然又想到了另一本書《給予》,書中說到金字塔頂端的人其實就是一群不因為有利益才付出的人,最後成了獲得最多的人(財富與心靈的富足)。

書愈看愈多,常常被這種條條大路通羅馬的感覺感動到!

完整心得:[閱讀心得] 《給予》學會如何當個快樂又有成就的給予者

還有紀錄生活能讓自己活得有意識,可以是寫日記、拍照…等(詳見後面會說到的 解析意識)。

我很熱衷於寫日記,開始寫日記後,有了在每一天找到值得一寫的事件的習慣。

當我發現這個生活沒有一件事值得被記錄下來,就代表該做點轉變了。

這讓我的生活變得很有意識,且讓自己持續活在喜愛的狀態裡。

被生命擊垮的人不一定是遭受到重大傷害或失明之類的人,而是將外在因素視為威脅的人。

一個人面對壓力的反應,可以決定他會從中獲利或是從此一蹶不振。

所以重點不是你擁有什麼或遭遇到什麼,而是你怎麼看待。

作者說遇到困難與挑戰時不屈不撓的特質深受他人欣羨,它不僅是成功的重要條件,也是快意人生不可或缺的特質。

想到之前在《無限賽局》作者 Simon Sinek 的 Podcast 聽到他在訪問一個為了保護同袍被手榴彈炸到的美國軍人時說到,當遇到困難或挑戰的時候,告訴自己 “I deserve it!”,覺得超霸氣的!

我把這句話翻譯成「我值得!」

感覺像覺得自己能力夠好,所以值得遇到這種挑戰。

該集 Podcast 分享:Episode 36: The Awesome Responsibility with Kyle Carpenter

超喜歡的《無限賽局》:[閱讀心得] 超越眼前勝負的《無限賽局》

另外因為這是比較久以前的書(1990年),所以會看到一些舊觀念,或也可以說成是現在的知識更全面一些。

例如裡面提到有些情緒是負面的,例如生氣、憂鬱…,而現在的人已經逐漸認知到情緒沒有所謂的負面、正面,每一個情緒都有存在的意義,都是為了保護我們。

生氣能讓別人知道我們的底線,憂鬱能讓我們知道現在不舒服需要好好休息…等。

所以我覺得讀年代較久遠的書時,一定要記得「盡信書不如無書」。


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

總結了作者數十年來,有關人類體驗積極面向的研究。

作者稱這種充滿樂趣創意完全投入於生活的體驗為「心流」。

心流,就是一個人全神貫注於某件事而渾然忘我的境界,這經驗是那麼的美好,以致於有人會為了擁有它不惜付出代價。

這本書的目的在提供大家一些通用原則,以及如何將這些原則付諸實踐,讓無趣而缺乏意義的生活充滿樂趣。

將檢視一個人如何透過掌控內在生活,得到幸福的過程。

希望用現代心理學的工具來探討這個亙古的問題:「人在什麼時候最感快樂呢?」

如果能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我們就可以調整生活,讓快樂隨時充滿在其中。

提醒:書裡沒有承諾任何捷徑,但是當中的資訊足以讓讀者知道怎麼將理論化為實際行動。

這本書不會列出清單來告訴你該做哪些事,或不該做哪些事,而是希望藉由科學工具的協助,帶領讀者走一趟心靈之旅。
就像所有值得冒險的旅程一樣,這段路不容易走。
如果沒有理智上的付出,也不願意反省或思考自己的經驗,那麼就算讀了這本書,也不會有太多收穫。


重新詮釋幸福 Happiness Revisited

雖然我們的壽命更長、身體也更健壯了,生活中充斥著幾十年前的人意想不到的奢侈品(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宮裡沒有像樣的浴室,中古世紀最富有的人家裡找不到椅子,即使貴為羅馬皇帝,也沒有隨手一開就可以解悶的電視機),然而,縱使龐大的科學知識唾手可得,人們仍舊感嘆生命空虛,我們的年日非但沒有因此快樂似神仙,反倒是在焦慮與無趣中打轉。

這段立刻就有被點醒的效果!

作者搬出很有成就與權利的路易十四與羅馬皇帝,老實說我們現在的生活遠比當年的皇帝和君王更富裕,但我們可能還是感覺不滿足與不快樂。

讓我們反思,原來人快不快樂,重點不是物質和多奢華的生活,而是內心世界的意識是怎麼想的。

當你覺得自己像個君王,就會覺得很快樂,當你一直覺得自己擁有的不夠多,那就是告訴腦自己是個不快樂的窮鬼。

要追求的不是達成單一目標,而是找到能一直持續做,一直感到幸福的事情。

達成單一目標例如「變成身材好」、「受歡迎」、「成為富翁」,作者說即使真的達到了這些目標,結果往往是又回到了原點,有各種新的渴望,跟起初一樣缺乏滿足。

真正能夠滿足人心的,不是變瘦或變富有,而是對自己的生命真實感到滿意。
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只有部分解決問題是不夠的。

作者說長期的不滿是我們的生活無法稱心如意的障礙。

當欲望止住了,不再受那些得不到滿足的需求綑綁時,即使是最平淡的生活經驗,也能讓人樂在其中。

事實上,追求更高更遠的目標,同時也樂在追求當中並不是問題。
問題出在大家往往把目光定睛在未竟的目標上,而不是享受當下應有的歡喜
一旦出現這種情形,幸福感也將不翼而飛。

看起來像沒有意義的追求無止盡的目標。

當我們不論處於什麼樣的物質光景,都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時,除了自身的生活稱心如意,還會讓身邊的人連帶變得快樂。

這些人總是充滿活力,願意嘗試各種新體驗,到老仍具有求知慾,與他人有緊密的關係,並且對他人或所處的環境擁有使命感。
不管做什麼事,即使繁瑣、艱難,他們還是可以樂在其中;他們很少感到無聊,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能昂首面對,而他們最大的優勢在於可以掌控自己的生命


最優體驗(optimal experience)

雖然置身各種不知名的力量,但是我們仍感受到事情都在掌控中,自己就是生命的主宰。
在那種偶發的情況下,我們會感到一陣心曠神怡,那種深沉的喜悅,讓人久久不能忘懷,並在記憶中留下重要指標,認為人生理當如此。

作者說一般人總以為生命最美好的時刻是發生在無牽無慮、隨心所欲、輕鬆自在的時候,如果我們願意付出努力追求,在這些時刻找到快樂的機會確實比較高。

但其實最美好的時刻,是發生在一個人有意地將身體或心智能力發揮到極限,完成某件有難度或有價值的事時

與所處環境的關係不大,歷經納粹集中營的生還者和從險境中逃生的人都表示,即使處境百般艱難,他們也都經歷過幸福湧流的一刻。

那是一個人把所有注意力毫不保留的用在追求個人目標上,沒有任何脫序現象,也沒有任何威脅需要防患。
我們稱這種狀態為「心流體驗」,之所以稱之為心流,是因為許多受訪者在描述他們的體驗時,都提到那是一種如行雲流水般的感覺,例如「我像是飄浮著的」、「好像被一股水流載著走」。

可能是做一件例行的工作,不斷挑戰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例如同一件事能更快做完,或做得更好,心裡的滿足感就能讓自己飄飄然的。

有了這樣追求個人目標的能力,即使是平淡無奇的例行工作也可以變得有意義有樂趣

所以最優體驗是需要靠我們自己締造的。

最優體驗需要個人的努力創造力,以及隨時隨地掌控意識的能力。

作者說唯有直接掌控經驗,我們才能克服人生獲得幸福的障礙,在任何事上都享有樂趣。

攀岩高手:「一步又一步的鞭策自己是令人振奮的事,攀岩的過程中,每前進一步,就會渾身疼痛。但是當你回頭看時,會對自己充滿敬畏,對自己所做的事佩服不已。那種處於顛峰的喜悅與滿足是無可比擬的。當你累積足夠這種戰勝自我的挑戰後,人生中就沒有別的事難得倒你了。」

有fu!!

大概就像我第一次跳戰一個能完全依據螢幕寬度等比縮放的網頁,完成後超級有成就感、超快樂、超滿足,覺得自己有能力(哈!)


經驗取樣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

這是作者他們發展出的一種測量個人經驗品質的方法。

在為期一週的測試時間中,受測者會配戴一個電子呼叫器,並在呼叫器發出訊號時,寫下當時的心情和心裡想的事。

利用無線訊號,每天不定時啟動這個呼叫器八次。

這本書的結論就是以這些資料為依據完成的。

如我們所預期的,一個人處於心流的時間愈多,他的整體經驗品質就愈好。
經常處於心流的人比較容易出現「堅強」、「有活力」、「有創意」、「專注」和「積極進取」的感受。
但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是,心流通常發生在工作期間,鮮少發生在休閒時刻。

在挑戰和技能都高的時候,他們覺得比較開心、樂觀,也比較堅強、活躍;他們比較專注;覺得更有創意、更滿足。

工作就像心流活動一樣,有目標、有規則、有挑戰,這些條件會讓人更投入,全神貫注而渾然忘我。
相反的,面對缺乏架構的空閒時間,我們需要花更多努力,才能把它塑造成可以帶來樂趣的模式。

不過這不代表在工作中達到心流的人就熱愛工作,如果問「你寧願現在是在做其他事嗎?」,大部分工作中的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除非做這個工作同時也是在實現自己的目標。

作者說:「除非握有掌控權,否則不管工作或休閒都會讓人大失所望。」

覺得這取樣法很有趣耶~

也想用自己實驗一週看看。


心流(Flow)

是一種意識上和諧有秩序的心理狀態,當事人在做一件事時,只能單純地為了想做這件事而做,不能有其他企圖。

作者說只要懂得控制心靈,一個人找到樂趣的途徑是沒有限量的。

可以透過體能和感官技能,像是從事運動、做音樂、練習瑜伽,也可以透過發展符號技能,像是詩詞、哲學或數學。

心流的重要性在於它除了可以讓當事人即時感受樂趣外,還可以增添我們的自信,讓我們發展出更好的技能,對人類做出重要的貢獻。

經歷心流體驗後的自我會變得比過去更複雜。
我們將這種自我漸趨複雜的過程稱為成長。

複雜是特化(differentiation)整合(integration)兩大心理程序造成的。

特化會讓個體發展出獨特性,把自我與其他人區隔開來。

整合則正好相反,指的是個體超越自我觀念與實質,與他人連結的作用。

作者說如果能成功結合這兩個相反的趨勢,就能形成一個複雜的自我。

自成目標的體驗,或說心流體驗,可以將我們的生命提升到另一個境界。
以參與取代疏離,以樂趣取代無趣,無助感變成了掌控感,精神能量強固了自我,大家不再只是為了外在目標而努力。

當現有經驗就可以帶來無窮的回報,我們也就不需要把希望都放在不可預知的未來了。

截於《心流》

上面這張在書裡看到的圖讓我們更容易理解「心流」是一個怎麼樣的狀態。

首先最一開始我們的位置是在 A1,技巧剛剛好滿足挑戰,有完成挑戰的成就感。

而當我們的技巧提升時,若挑戰沒有提高,就會來到 A2 位置,我們會因為原本的挑戰太簡單而感到無聊。

又或是我們的技巧還在跟 A1 一樣的程度,但挑戰難度提高到 A3 位置,我們就會因為完成不了挑戰而感到焦慮或挫敗感。

若我們有因為挑戰變高,也同步提升自己的技能,再次完成任務,就會達到 A4,再次獲得成就感達到心流狀態。

所以心流其實不會是停在同一個狀態的,是會隨著我們的技巧或是挑戰提高而改變。

我覺得這個分析很有趣耶!

因此心流是不會有截止的時刻的,只要技巧和挑戰都一直流動下去。

即使身邊提供娛樂的玩意兒琳瑯滿目,休閒活動的選擇五花八門,我們還是經常抱怨無聊,甚至莫名的感到沮喪。

作者提到,在工作中的人獲得心流的機率比看電視高了四倍,因為工作中的人專注力高、挑戰難度與技能達到平衡,並且擁有掌控與滿足感。

所以其實做有成就感的事,比耍廢更容易讓人感到樂趣!

「自得其樂的自我」指的是很容易將潛在威脅轉換成有樂趣的挑戰、懂得維持內在和諧的人。
這樣的人不會覺得無聊,也很少感到焦慮,不論發生什麼事都樂於投入,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心流。

抱持著沒有一定要怎樣的態度,就更能做到不評價遇到的任何事,甚至有能力將所有事件都看成有趣的。

或是有理性的方法,專注於理解問題的核心,朝著找尋解法的方向前進。

在書裡還讀到一段覺得對父母很適用的,有關家庭對自得其樂性格的影響:

芝加哥大學的凱文.拉森德(Kevin Rathunde)發現,擁有特定親子互動關係的青少年與他們的同儕相比,明顯比較開心、容易滿足,也較為堅強

這樣的家庭有五個特徵。
第一個是明確:這些孩子清楚知道父母對他們的期待,親子互動中的目標和回饋都不含糊。
第二點是重心,不管在感覺或體驗上,他們都認為父母對他們喜歡的事感興趣,而不是一味的關心他們是不是能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
第三是選擇:孩子覺得自己是有選擇的,只要願意承擔後果,他們甚至可以選擇不遵守父母訂的規矩。
第四個特點是承諾,或者說是足夠的信任,這讓他們不害怕放下防備,全心投入自己喜歡的事物。
最後一個是挑戰,或說父母是否提供了孩子複雜程度逐漸提高的行動機會。

最後一個挑戰就很符合上面心流的圖。

還有原來父母有適當地設定規則和告訴孩子期待也是很重要的,較不會徬徨。

這邊作者說在提供明確的目標、回饋、掌控感和專注力的家庭長大的孩子,生活比較有秩序,因此得到心流的機會也比較高。

懂得尋找心流的人,即使在絕望中也能夠感受到樂趣。


解析意識 The Anatomy of Consiousness

古羅馬時期的哲學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人害怕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自己看待事物的觀點。」

偉大的羅馬皇帝馬可.奧里略(Marcus Aurelius):「當外在事物讓你感到痛苦時,並不是因為它們困擾著你,而是你是這麼看待它們的。你擁有推翻這些判斷的力量。」

佛洛伊德:「我們的心靈受制於兩位暴君,一位是本我,另一位是超我。」
本我聽命於基因,超我受社會的支配,兩者都代表「外界」,與他們相對的是自我,追求的是現實環境中的真實需求。

看起來只有「自我」才能真正代表我是誰,能區分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之處。

而作者書中說到:「注意力可以塑造自我,而注意力又受自我塑造。」

一個例子是當一個人注意到海洋的美(注意力),愛上海洋(自我),因而開始專注在海洋生物學的相關知識(注意力)。

我們的自我感覺、生活是否喜樂,最終都取決於大腦如何篩選並看待每一天的生活經歷。
決定我們是否感到幸福的,是內在的和諧,而不是我們是否能控制宇宙巨大的力量。

作者說想要達成內在和諧,學會掌控意識才是當務之急。

要抵抗現代生活中的焦慮和沮喪,首先得讓自己盡量不受社會環境影響,不要過於依賴社會的獎賞和懲罰。
要擁有這樣的自主權,就要學習自己給自己獎賞。

佛洛伊德等心理學家都指出,文明是建立在壓抑個人欲望的基礎上。

作者提到所有社會制約都是以威脅人民的求生本能為基礎,受壓迫的人民會服從統治者,因為他們想要活下去。

抱持開放態度,沒有一定要怎樣,能讓我們感受到更多樂趣。

開放態度也讓自己較不會因人廢言,能獲得更多。

就像讀《流動的饗宴》時觀察到海明威就算不欣賞某位作家,依然讚賞這位作家的作品,沒有錯過讀一本傑出小說的經驗。

完整文章:[閱讀心得] 海明威巴黎回憶錄《流動的饗宴》

除了刑罰之外,社會體系還可以用快樂做為讓大家乖乖就範的誘因。
只要努力工作、奉公守法,就可以擁有「美好的生活」,這一點用的就是我們遺傳上的特質。

作者說基本上,每一種始於人類本性的欲望──從性慾到侵略,從尋求安全感到接受改變,都是政治人物、教會、公司與廣告商可以用來控制社會的手段。

才知道追求快樂也是一種反射動作,是我們的遺傳基因為了確保物種生存所做的設計。

作者說只要這樣的吸引單純是生理上的反射作用,那麼參與在當中的個人意識可說非常微小。

當我們不假思索的順從基因與社會指示時,就等同放棄了對意識的控制,成了無可救藥、缺乏人性的玩物。
那些沒有辦法拒絕食物或酒精的人、那些滿腦子都是性的人,是無法自由支配自己的精神能量的。

沒有辦法抵抗基因引導的人永遠都是軟弱的,因為他只會屈服於本能,不會為了追求個人目標而努力。
唯有駕馭直覺衝動,才能從社會制約中健康的獨立出來。光是憑個人的喜惡行事,很可能被有心人參透利用。

解決方法是逐漸從社會獎賞中脫身,改由自己能控制的獎賞取代它。

如果一個人可以在川流不息的體驗中,也就是生命的過程中,找到樂趣與意義,社會制約的重擔自然就會從他的肩上卸下。
當獎賞不再是從外而來,掌控權就回到個人身上。

作者說意識控制除了認知上的學習外,還需要投入情感意志力

而且光是知道怎麼做並不夠,我們還得實際去做、持續的做,就像運動員或音樂家不斷將自己學到的理論付諸行動一樣。

只要方向對了,即使只是一小步,也會讓生命更加豐富、更有樂趣、更具意義。

除此之外,有了意識我們才能謹慎評估自己的感知,做出適切的反應。

關於有沒有意識,作者用一個很好懂的例子,就是「做夢」。

夢中的我們只能接受安排好的劇情,沒辦法改變它,所以這個狀態下的我們是沒有意識的。

構成意識的事件──我們看見、感覺、思考、渴望的事物──會以我們可以操控並使用的資訊呈現,因此,我們可以把意識看成經過刻意整理的資訊。

意識是有極限的

現有的科學知識推測,我們的神經系統同一時間可以處理的資訊量,頂多是 7 位元,這包括聲音辨別、影像刺激、可辨識的情緒或思想等,而從一組位元轉換到另一組位元所需最短的時間是 1/18 秒。
利用這些數據,我們推算出一個人在一秒鐘內能處理的資訊量,大約是 126 位元,或是每分鐘 7560 位元,每小時 50 萬位元。

作者說所以當我們在思考一個問題時,就感覺不到悲傷或快樂。

難怪無論遇到什麼事,心情再混亂,只要一開始看書就能進入到另一個境界。

就是因為神經系統是有限度的,需要大量注意力的會佔用幾乎所有額度。

所以我的閱讀成癮,可能有一部份是因為能瞬間跳到另一個世界,一秒就能切換視角,跑去體驗別人的思想(超級有趣又超過癮)。

又因爲意識是有限度的(就像時間有限),篩選進入我們意識的資訊就變得非常重要。

作者說事實上,它們決定了我們的生命內容品質

支配有限的專注力,如果不是把它聚集成一道能量,就是任由它隨意散射。

懂得掌控意識的人,必定具有隨時可以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全神貫注,不受其他事物分心。
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即使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到樂趣無窮。


意圖

讓意識中維持資訊秩序的力量。

當一個人渴望某個東西,或想完成某件事時,意識就會形成意圖。

作者說意圖應該是更中立、更陳述性的;它不是在解釋一個人做某件事背後的原因,僅是在描述「他想做某件事」這事實而已。

例如餓了,就會產生找食物吃的意圖。

但如果你有意識地不理會飢餓帶來的不適,可能你想到比起餓更想減肥或想省錢,那這個「不想吃」的意圖就會超越「想吃」的意圖。

不管是天性或後天產生的意圖,都是按著目標等級來安排優先次序的。

意圖有點像做什麼(What),而意識是為什麼(Why)。

《找到你的為什麼》就有點像是透過意圖來找出我們的意識,透過分析自己人生中做過、經歷過的重要事件,從中找到自己的天賦,也就是你的「為什麼」。

愛書推薦:[閱讀心得] 找到你的為什麼


意識失序:精神熵

這是對意識造成負面影響的一大主力。

精神熵是前面提過的「最優體驗」的相反。

處於最優體驗的人會感到與目標一致的資訊不斷進到意識裡,精神能量也會源源不絕,沒有任何需要擔心的事,也沒有理由懷疑自己做得是不是恰當。
如果真停下來想想自己的狀況,得到的證據會是鼓舞人心的「你做得很好」。
這樣正面的回饋可以讓自我更加茁壯,於是有更多注意力投入於內在與外在環境。

而精神熵的狀況是進到意識的資訊與我們現有的意圖是衝突的,或是會讓我們分心而無法做事。

根據當下的經驗,我們有各種名稱稱呼它,像是痛苦、害怕、憤怒、恐慌或嫉妒。
這些失序狀況都會迫使我們將注意力用到不是目標的事物上,不再依照我們意思接受安排,精神能量也因此變得沉滯而沒有效率。

當外來資訊對意識的干擾威脅到我們的目標時,就會發生內在失序或精神熵(psychic entropy)的狀況,也就是自我出現一片混亂而影響效率的情形。
長期處於這種狀況會讓自我變得軟弱,無法再支配注意力,也沒有追求目標可言。

作者說這些外來的事件剛進入我們的意識時,純粹是一項資訊,不帶有正面或負面的價值。

自我將這樣的資訊依個人的利害加以詮釋之後,才會賦予它好壞的評價。

就像同樣一件事,發生在不同人生上,會產生不同的感受。

書中的例子是一個在上班前發不動汽車引擎的人:

如果他的經濟好一點或借得到錢,遇上這樣的問題可能不會有什麼大礙。
或是,他過去如果多花點精神建立人際關係,肯定會有工作夥伴願意讓他搭幾天便車,問題也就不會那麼棘手。
再者,如果他對自己的信心多一點,相信自己終究可以克服困難,那麼暫時的打擊也不會給他帶來這麼大的衝擊。

或乾脆把這個突發狀況想成是剛好讓自己能請一天假的契機,除了修車還可以在平日做些自己想做的事。


改善生活品質

有兩種方式能用來改善生活品質:

  1. 改變外在環境,讓它符合我們的目標
  2. 改變我們體驗外在環境的方式,讓它更貼近我們的目標

第一個方法就像是提升自己的物質生活,搬到更大的房子、擁有更多昂貴的物品…。

但作者說一個人如果無法掌控自己的意識,過去的恐懼或欲望很容易死灰復燃,之前的焦慮也會再度浮現。

還可以用吃東西來舉例,第一個方法就是吃東西時可以獲得動物天生會因為進食出現的享樂感,而第二個方法是在品嘗食物時投入注意力並仔細品嘗食物帶來的各種感受獲得樂趣

擁有第二個能力的人,就算是簡單的一道菜(不用多)也能吃得樂趣無窮。

讀到這段覺得懂得如何獲得樂趣還蠻重要的,簡單的事件也能獲得有成就感的樂趣。

還有發現提升感知樂趣的程度也很重要,才能有感受到更多樂趣的能力(例如吃出不同烹調方式的美味)。

真正的事實是,生活品質不是取決於別人怎麼看待我們,或是我們擁有什麼,而在於我們怎麼看待自己和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
想要改善生活,就得從改善經驗的品質做起。

所以第二個方法「改變我們體驗外在環境的方式」更是重要!

一個人如果過於自滿,就會覺得把精神能量花在新事物是浪費,除非這麼做可以得到外來的獎賞。
就這樣,生活不再有樂趣,享樂成為正向經驗的唯一來源。

自滿也太多缺點,之前知道自滿就像一杯裝滿水的水杯,無法再吸收新知,沒想到這還會導致失去獲得純粹的樂趣的能力。

享受不到純粹的樂趣,就只能從第一個方法「改變外在環境」取得生活品質的改善,作者說這種愉快的感覺如履薄冰,因為一切都取決於外在環境是否願意配合。

學習如何靠自己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製造樂趣,真是太重要了!

有鑑於此,與其糾結於如何賺進一百萬、贏得朋友、成為有影響力的人,不如想想怎麼讓平常的生活過得更和諧、更令人滿意。
不要透過那些象徵性的目標去尋找幸福,而是直接追求幸福。

好有道理唷(哈!)

與其繞遠路追求象徵幸福的外在條件,何不直接追求幸福呢?

你感受到的幸福是什麼模樣,就朝那個方向前進。

我感受到的幸福是有自由的時間與平靜愉快的靈魂,從事有意義的工作,所以我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著!

樂趣誕生的八大要素

1. 這樣的經驗通常發生在從事一件艱難,但有機會成功的事時。
2. 必須全神貫注做這件事。
3. 之所以可以全神貫注,往往是因為這件事有明確目標
4. 之所以可以全神貫注,往往是因為這件事有立即的回饋
5. 因為全心投入這件事,很容易就可以忘卻平時的擔憂與挫折。
6. 帶來樂趣的經驗讓人覺得對自己的行動有掌控權
7. 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但心流體驗結束後,自我的感覺會再度出現,而且更趨強烈。
8. 對時間的感覺會受影響,幾個小時感覺起來像幾分鐘,有時,幾分鐘又感覺像是幾個小時。

結合這些要素帶來的樂趣刻骨銘心,讓當事人覺得只要能夠擁有這種感受,付出再多的精力都是值得的。

作者說如果我們可以重新安排一些瑣事,為它們找到目標、規則等製造樂趣所需的元素,那麼就算是割草,或是在牙醫診所候診,都能充滿樂趣。

除了時間上的聚焦外,這段時間進到意識的資訊也受到了嚴格把關,平常會進到我們大腦的雜念都會暫時被擺到一旁去。

一位熱衷攀岩的物理學博士這麼描述他攀岩時的心理狀態:「我的記憶好像被切斷了一樣,我只能記得過去三十秒內的事,能想的,也只有接下來五秒鐘的事。」
事實上,任何需要高度注意力的事,時間窗口都是這麼短。

一位登山者也這麼說:「爬山時,生活中所有的問題都被拋開了,我的世界只剩下爬山,唯一重要的事也只有爬山。這是注意力的作用,一旦進入爬山狀態,眼前的一切都是那麼真實,爬山就是整個世界,而你,是這個世界的主宰。」

西洋棋手則說:「我有一種幸福的感受,覺得在我的世界裡,自己就是主宰。」

突然發現原來我愛上的登山和閱讀,可能其實都是愛上進入心流的感覺。

因為從事專注的動作,就會將其他思緒清出腦中,只剩下清澈的當下。

而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專注後,會發現一些原本困擾的事,不一直想也不會如何,似乎比想像中的沒那麼重要。

又或是因為思緒變得乾淨,困擾的事思考起來也變得沒那麼困擾了。

讓精神熵暫時從世界消失,是心流活動讓人上癮的原因之一。

這讓我想到之前在《十倍速時代》讀到的,當公司要出事時,管理階層的人都會忙著併購案,其實就是想進入心流逃離現況吧XD

完整心得:[閱讀心得] 唯偏執狂得以倖存《十倍速時代》

只有在無法預知結果的狀況下,憑著自己的力量去影響結果,一個人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握有主導權。

所以真正帶給人們樂趣的不單是掌控感,而是在困難的環境下握有掌控權的滋味。

暫時忘記自我是一件很令人嚮往的事。
只有不費心想著自我時,我們才有機會擴大對自我的認識。
唯有放下自我意識,一個人才可以超越自我,突破自己所設的界線。

道理很簡單,在心流的過程中,一個人面對挑戰,接著督促自己提升技能,做出最好的表現。
這當中,他不會有機會去思考這麼做對自己的影響,要是他還有餘力去感受自我的話,這個經驗的深度就不夠了。
等活動結束,自我意識恢復了,再去回想,就會發現自己跟那個心流體驗前的自我不一樣了,現在的自我因為擁有新技能和新的成就,變得更豐盛了。

專注在自己身上這件事會消耗我們大量的精神能量,它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感覺受到威脅,覺得自己是不是太胖、是不是講錯話、是不是沒做好…。

但是在心流當中,我們沒有餘力對自己緊迫盯人,所以可以超越自我!

又看到了超愛的《零極限》清理概念,修.藍博士:「你要的是靈感的,而聽到神性的訊息與接收靈感的唯一方法是清除所有的記憶。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清理。」

完整分享:[閱讀心得] 零極限:創造健康、平靜與財富的夏威夷療法

電子書:KOBO, Readmoo

實體書:博客來

這本書內容非常豐富

裡頭有探討對於許多不同領域要如何進入心流的範例

有身體的、思想的、工作的、與他人相處的…

個人覺得超有幫助

是本讓人腦洞大開的書

超推👍👍👍

看完這篇文章有沒有也突然對快樂有了不同見解呀?

希望你也能找到靠自己就能獲得快樂的方法

不依賴外在條件!

相關文章:[閱讀心得] 日式心流《IKIGAI》

JUJU選書  / 自我提升 / 心理學 

上一篇:[分享] 使用三年電子書,閱讀量大提升!電子書的優缺點

下一篇:[閱讀心得] 雙贏談判技巧的經典教材《哈佛這樣教談判力》

2 Comments

  1. 天啊! 這本書感覺含金量超高????
    立馬加入閱讀清單!

    好驚訝心流竟然大多發生在工作期間,鮮少發生在休閒時刻!
    感覺如果可以好好規劃下班時間,
    學習新事物或是培養興趣都可以為自己創造心流????

    真的愈喜愛,而且自主性愈高的事情真的做得愈好!
    超有同感????????????

    1. 哈哈哈????????
      我第一次得知心流大多在工作期間發生也覺得不可思議~
      後來想想,好像確實是比假日睡到下午或耍廢一整天容易獲得充實的快樂????
      只要跟妳一樣超會規劃下班生活,就不用只透過工作來達到心流的境界啦????????

      這本真的超愛~~
      覺得讀過之後對許多人和事都有了不同的見解❤️
      尤其是發現「只要找到靠自己就能給自己快樂的方式,就有了隨時能讓自己快樂的能力」這個觀念覺得超喜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