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

作者: 柯映安
出版社:鏡文學
出版年:2019

讀完《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燒太多腦了想換口味,讀個跟提升自己、自我成長無關的休閒娛樂型書籍。

完整心得:[閱讀心得] 資訊量很大的《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增修版)》

有種把橡皮筋拉太緊想放鬆一下的感覺,以免彈性疲乏XD

所以接著讀的,是這本感覺很有趣又有放鬆效果的小說。

關於作者

原本我以為作者柯映安是記者出生,因為《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裡的描述讓人感覺非常深入記者的日常,很可以滿足對八卦雜誌記者生活的好奇。

後來才知道作者大學是讀歷史,考進台北藝術大學唸電影,接著接觸到劇本,才發現自己很喜歡電影創作。

因為「鏡文學」的資源,她認識了《鏡週刊》的娛樂線記者主管,可以從對方身上獲得許多資訊。

難怪能這麼真實!

真實到我以為她本身就是娛樂記者出生(哈)

如果不是《鏡週刊》的娛樂記者跟作者聊了不少,就是作者的領悟和觀察力很好。

對本書作者想知道更多,可以前往Readmoo的「我喜歡那些看得清世間險惡,但選擇相信善良的創作者」──專訪柯映安

讀後心得

文字用得蠻厲害的感覺,不是很口語,有華麗感,有時候還會華麗到不太懂。

例如:「氣不打一處來」,這好像是對岸的用語?(最近在看陸劇「三十而已」也發現許多不懂意思的中文)

覺得讀記者的日常,是非常有趣的部分。

看記者如何聯合狗仔和爆料網追真相的部分很刺激,完全沒冷場的小說。

對人物角色的描述很鮮明,很容易想像每個角色是怎麼樣的人、怎麼樣的外貌,甚至能聞到各角色的氣味。

故事中的娛樂圈醜聞,呈現一種互利共生的生態感,有人需要人脈、有人需要生意、有人渴望名門權貴、有人享受權利,各取所需。

讓我不禁在想:

踢爆了一個醜聞,還有千千萬萬個,是否要學習跟這些真相和平共處?

對大眾來說是醜聞,但圈子裡的人們樂在其中,有的願打、有的願挨,為何要干涉?

也許要在人類社會生存,要嘛不知道一些在角落發生的事,要嘛知道但習慣它。

除非真的有改變的可能或必要。

對!讀完《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我對於真相是否有公諸於世的必要產生了懷疑~

這世間許多利益彼此連結,緊扣在一起的力量很團結也很大,不是一個踢爆就能改變什麼。

裡頭的人普遍帶著自己的貪婪前往冒險,期待能獲得些什麼,但可能不明白自己用的方法會有什麼風險。

若真要說踢爆的好處,我想可能是提供前往冒險者一些行前說明吧!

入場前先知道可能發生什麼事,做好心理準備,做好逃跑方式的準備。

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好奇「編輯」這個工作。

因為最近愛上寫閱讀心得,突然在思考類似的工作有哪些,就想到「編輯」。

除此之外《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的議題我也很感興趣,對於記者如何追真相非常好奇,還有對記者這個工作其實也有點憧憬。

深入田野調查這件事讓我很感興趣,有發現自己特別喜歡讀記者出生的人寫的書,他們總是會對事情有完整的分析和良好的敘事能力,而且他們蒐集的資訊很廣泛又有源頭。

例如《HYGGE!丹麥一年》的作者在英國時的工作是專為全球媒體和報刊撰稿、《那些法國女人天生就懂的事》的作者是曾工作於紐約的資深時尚記者(最後成為美國 Elle 在巴黎的時尚編輯)。

還有《因為討厭韓國》《敘利亞戰爭》《請帶我穿越這片海洋》也都是記者出生的作者。

他們只要有提到資訊,都會特別註明是誰誰誰在什麼時候說的,很重視源頭的我好喜歡記者的這個職業病行為(哈!)

完整心得:
[閱讀心得] HYGGE!丹麥一年:我的快樂調查報告
[閱讀心得] Forever chic:那些法國女人天生就懂的事
[閱讀心得] 因為討厭韓國
[閱讀心得筆記] 各種震撼不斷刷新三觀的《敘利亞戰爭》
[閱讀心得] 請帶我穿越這片海洋:地中海兩岸的逃亡報導

我想像中的記者:「能認真去確認事情,作出報導,分享並傳播給大眾。」

但讀完《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發覺許多事情真的很難說什麼是客觀,一個事件有許多不同的視角,每個視角都有不同的立場,你要如何能寫出所謂公正客觀的報導呢?

記者真不是件簡單的工作呀~

《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網路書店連結整理

電子書:KOBO, Readmoo

實體書:博客來

覺得作者能從歷史系到學電影到發現自己喜歡編劇是很幸福的事~
可以發覺自己的天賦和熱情所在
還擁有發揮的舞台

總體來說這本書我給4顆星
好看
但沒到必讀

是一本好讀又精彩刺激不冷場的小說
讀的時候會有在看電影的錯覺
作者對氛圍的營造很厲害

JUJU選書 / 文學

上一篇:[分享] 為什麼查理蒙格是我的偶像?

下一篇:[閱讀心得] 找到你的為什麼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