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書名:Jag kan ha fel och andra visdomar från mitt liv som buddhistmunk(瑞典文)
直譯:我可能是錯的,還有我作為佛教僧侶生活中的其他智慧
作者: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卡洛琳.班克勒(Caroline Bankler)、納維德.莫迪里(Navid Modiri)
出版社:先覺
原文版初版年:2020年
中文版出版年:2023年
Hi 你好我是 Juju ~
我本來以為《我可能錯了》這本書是偏嚴肅、莊嚴的書,結果它其實非常有趣!
讀之前以為是類似達賴喇嘛之類高僧的的著作,已經忽視這本書幾次。
但真的是超級常看到這本書出現,彷彿不讀過它是不會放過我的XD
感謝自己因為好奇決定買來讀看看,很值得而且超喜歡❤️
完全不是什麼高冷滿滿雞湯那種書!
從文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就是個平凡人,有著跟大家差不多的煩惱,跟著他一起探索超好玩(他蠻幽默的😂)
除了有趣還獲得滿滿收穫,對心靈平靜非常有幫助。
我好喜歡讀這本書的過程,一讀起它,就會被包圍在平靜、舒適的氛圍中。
會讓我整個人很專注在當下。
好喜歡看作者冥想時的內心世界,太生動了很真實(哈!)
例如:
好啦,我們開始吧。四十五分鐘,不間斷地專注當下。呼吸,是前進的方向。我打算在這裡將絕望拋諸腦後,然後蛻變成全新的人。或許,我甚至可以挽回海莉的心?吸氣,吐氣。不知道今天的午餐吃什麼?昨天那樣的午餐,我甚至不會拿來餵自家的狗。此刻,寺院周圍的樹上掛滿快要成熟的異國水果……好啦,專心點。吸氣,吐氣。可是說真的,這裡的咖啡?真是爛翻了!根據我所見,是我們這些西方背包客在經濟上支援這個地方的。這裡的香油箱還不是我們填滿的。實在難以接受這裡的雀巢即溶咖啡!如果他們下本投資一台正宗的義大利咖啡機,其實很快就可以回本了。西班牙告爾多、卡布奇諾……哇,怎麼回事?我應該在冥想,進入更高境界才對。結果我的注意力反倒被這堆奇怪又激昂的念頭劫持。我的工作幾時變成要幫這間寺院的菜單改頭換面了?幸好其他人沒聽見這些話。我可是要很嚴肅的,振作啊!將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感覺我的身體。放手,佛陀相當善於放手。現在我們就這麼做。吸氣,吐氣……喔唷,這怎麼這麼無聊啊!不是應該發生什麼事嗎?這總不會就是重頭戲吧。我要多久才能達到宇宙性高潮?內心激烈的情緒,幾時才能噴發啊?我已經準備好了!
— 節錄於第5章初探寺院
也喜歡看他對抗生物本能的橋段,例如打瞌睡、想偷看也來參加通宵冥想活動的美麗空姐(第14章)。
還有第 10 章也很喜歡,可以看到修行的日常,跟著作者一起獲得一些成長。
有種一路跟著作者前進的感覺,跟著他一起領悟,一起更懂得擁抱不確定。
練習放下念頭。
喜歡作者針對「覺得別人很討厭時」給的小秘訣:
「學會喜歡他們本來的樣子。」
練習了一下好像真的有用~
這對我很有幫助,可以幫助我不再為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人折磨自己的心。
學會喜歡每個人本來就是他現在的樣子。
石頭本來就是石頭,水本來就是水。
會不開心通常是因為我們覺得石頭要軟一點、或覺得水應該要OOXX,達不到我們的預期就會覺得討厭。
所以只要能做到接受(甚至喜歡)每個人現在的樣子就是他存在在這世界上應該有的樣子,就可以減少很多不愉快👍🏻
第 25 章讓我深入理解憂鬱症的內心世界,就算是在寺院練習了將近二十年的作者也面對得很辛苦。
他對憂鬱症的比喻蠻具體:
焦慮是我見識過的最嚴格與最好的精神導師。
我從來沒有像這段時間這樣有動力不相信自己的每一個念頭。
因為儘管那些令人生畏的黑暗念頭很有說服力,但我先前所學和修行的一切,仍然提供了細小的救命索。
我覺得他用這樣的態度面對憂鬱症,讓這件事變成了一個可以突破的挑戰,彷彿只是人生中的一個關卡,是可以過關的。
可以讓他好好鍛鍊「不要相信自己每個念頭」的能力。
讀著《我可能錯了》我突然獲得一個領悟:
做自己,其實要做的是接納自己。
能贊同自己想做的事。
不急著反駁自己,也不嚇自己。
或也可以試著安撫腦中害怕的聲音。
給予陪伴,並鼓勵自己自信地去做想做的事。
後段看到作者在五十幾歲確認得到漸凍症只剩一到五年可活,真的覺得還好他在二十六歲時有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沒有一直困在光鮮亮麗但不舒服的職場等退休,不然可能等不到,只會等到日子所剩不多的宣告😢
也是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瑞典人也會重視成績和工作,還有聽爸爸的話,成為成功但壓力大和不快樂的人。
我還以為北歐人都很快樂,可能是因為之前讀的《HYGGE!丹麥一年》讓我誤以為北歐人都很快樂,但其實瑞典跟丹麥很不一樣。
延伸閱讀:[閱讀心得] HYGGE!丹麥一年:我的快樂調查報告
整本書讀完的感覺很溫暖、很感動,也不捨…
謝謝作者留下這麼棒又深刻的分享🙏🏻
讀完感覺自己變了,變得更平和與世無爭,變得對人更溫柔。
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挑戰和自己的困難,懂得對人溫柔。
是本捨不得讀完的書❤️
捨不得告別。
《我可能錯了》是照著時間軸寫的,從作者納提科出家前開始,可以跟著他一起慢慢前進的感覺很棒。
而這篇心得文我是整理了自己想筆記下來的部分,如果你想跟納提科一起順著時間軸體驗他所體驗的,很推薦可以自己讀一遍。
很舒服,一點都不吃力,讀起來很像在聽一位朋友分享。
也沒有一堆無趣的大道理,卻有很多心靈上的收穫❤️
《我可能錯了》網路書店連結整理
電子書:KOBO, Readmoo
實體書:博客來
記錄下我的收穫:
(點擊前往該段落,點擊上一頁可返回)
1. 快速認識作者納提科
2. 面對自己的念頭
3. 與會跟念頭保持距離的人相處讓人神清氣爽
4. 泰國人令人著迷的特質
5. 佛陀的三個禮物
6. 當下的智慧
7. 事情按照它本來該有的樣子發展
8. 可能是,可能不是
9. 學會睿智地應對讚美與抨擊
10. 別忘記為奇蹟留下空間
11. 放下兩個背包
12. 這也會過去
13. 焦慮是最嚴格與最好的精神導師
14. 你必須永遠從自己開始
15. 感恩與讚美自己的身體
16. 世界是我自己的樣子
17. 沒有原罪,只有本淨
1. 快速認識作者納提科
瑞典人,1961年出生,畢業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商學院。
畢業後的短短三年一路晉升,在六個國家境內從事過商務活動。
看似成功的人生,其實覺得自己是在扮演一個對經濟有興趣的有為青年。
內心很想逃避一切,每週日千篇一律的焦慮讓他感到胸口緊悶。
二十六歲絕望的納提科想幫幫自己,他嘗試了冥想,在很多次的分心後他稍微平靜了下來,聽到內心睿智的聲音說「是該往前走的時候了。」
他下定決心離開專業領域,從西班牙回到瑞典做洗碗工、在大學修文學課,還有在培訓後擔任心理健康求助熱線的志工。
修一年文學課後,納提科前往印度的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擔任一年經濟學家。
然後在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認識南非的美女醫學生,交往後因為自己害怕被拋棄而讓事情成真。
因為他當時太痛苦了,無力處理自己控制不住的情緒,於是他找上了寺院。
報名了泰北為期一個月的英文冥想課程,結果上了四天課就逃離了。
因為冥想時幾乎是在不分心地聽自己,而他難以承受自己那些喋喋不休、嘮叨不斷、挑剔、批判、惡毒、質疑、抱怨的念頭。
後來他和自己達成一項協議:
從現在開始,指引我方向的星光,就是成為可以與自己更自在相處的人、一個更欣然做自己的人、一個不會總是被自己念頭支配的人。
有一天,甚至可以成為自己的好朋友。
接著就開啟了 17 年的僧人生活~
原本納提科以為自己會一直當僧人,但他有次冥想又聽到了那個睿智的聲音說:「該繼續前進了。」
僧人生活似乎變成舒適圈了~
我坐在坎德施泰格美麗的寺院小房間裡,喝著一杯茶,邊讀著激勵人心的文章。
然後就點燃蠟燭和上香,開始打坐冥想。
經過二十年的每日冥想,我已經再也不會打瞌睡了,其實我開始很享受冥想時光,簡直是喜愛得不得了。
新手為了練習,適合在禪堂裡過日子,現在已經是可以回到真實世界的時刻了。
我不知何時學到了一句對自己很有意義的話,也經常用在帶領冥想時:
我們在安然無事中學習,在風暴時才會想起。
雖然抗拒,他還是順著內心的聲音還俗了。
結果他罹患臨床上的憂鬱症,後來他總算找到自我價值,在 18 個月後重見曙光。
他遇到了愛人並結了婚,結果在五十幾歲得到漸凍症,六十歲離世。
2. 面對自己的念頭
我有著念頭,可是我的念頭不代表我。
它們只是念頭,並非事實。
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
不是每個念頭出現,我們都要照單全收。
而且這些念頭也不直接代表自己,因為這些念頭不是我們有意識讓他跑出來的。
嘗試過冥想的人都體驗過,你希望自己什麼都不要想,但念頭就是會一直冒出來XD
我們可以學會別對自己的念頭太當真,並找到一種更清醒的方式來處理它們:「嘿,瞧,那個奇怪的念頭又來了。那好吧,我就放掉它了。」
你也可以緩緩地跨出來,然後臉上帶著微笑說道:「謝謝你的反饋。我們再聯絡。」
學會跟念頭做切割,對自己很有幫助。
每當有念頭出現時,我們可以像個坐在劇場二樓的觀眾,不直接受它影響,保持距離觀看並考慮怎麼面對這個念頭。
念頭就是痛苦生存和壯大的地方。
這些念頭唯一的養分來源,就是你的注意力。
注意力每次只要一溜走,我們遲早都會發現。
那麼我們能做的,就只是留意了這種情況(再一次)發生了,而不是責備自己或評估成功的程度。
我們要放下這些念頭,平靜地將注意力拉回到我們預期的目標上。
所有人都有能力放下自己的念頭,以及選擇將注意力擺在哪裡,並決定讓注意力在對自己無助益的事情上停留多長的時間。
你也具備這樣的能力。
有時,你只是需要多一點練習。
不想被念頭打擾,可以多練習轉移注意力,專注在其他地方,例如專注在自己的呼吸。
通常簡單的狀況只需要讓自己專注在呼吸即可,但有時候壓力山大或過度焦慮,就需要用《零極限》的清理方法,只需要不斷對自己重複:
「我愛你、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
念著念著就能讓自己平靜下來了~
延伸閱讀:[閱讀心得] 零極限:創造健康、平靜與財富的夏威夷療法
3. 與會跟念頭保持距離的人相處讓人神清氣爽
納提科說自己喜歡和已經開始探索內在的人相處,因為這樣的人已經發現自己大腦的紊亂,所以會和自己、自己的念頭保持距離。
這必然讓他們變得更謙虛。
而且,和這些不會老是自視甚高、把自己的信念看得很重的人相處,也會讓人神清氣爽。
這樣的人不會把念頭看得太重,無論是自己的念頭,亦或他人的念頭。
明白人不是百分之百理性、接納人偶爾會不由自主地想到瘋狂的事,還有人會對某些事情會有很離譜的情緒反應。
由於念頭不受控,什麼都有可能,無需大驚小怪。
除了學會不把自己的念頭看得太重,若也能不把他人的念頭看太重,就不會因為他人的失言而影響到自己的情緒。
有可能對方只是一時情緒失控,如果看太重也只是讓自己心累。
尤其是不那麼重要的人,更不需要把對方的念頭看太重。
跟「會跟念頭保持距離」的人相處,光想像就很輕鬆愉悅無壓力。
無論我們是誰、來自何處、過往的經歷是什麼,就內在的運作而言,你我往往有很多共同點。
藉由承認與清楚看到這一點,我們就能比較容易卸下自認不可一世、一切在握的偽裝。
我們可以互相學習,又不必擔心自己不足。
我們可以看到對方的優點,接著又不會以沒建設性的方式在背地裡批判自己不夠好。
沒什麼好不好,原本的樣子就是讚。
4. 泰國人令人著迷的特質
我超喜歡納提科對泰國人的觀察,這對我有很大的幫助。
泰國人普遍有一種特質讓我著迷。
他們無論怎樣都能悠然自得,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對自己莫名的自信,這是我在西方國家極少見到的。
簡單來說,泰國人喜歡自己的程度似乎相對多一點。
我很少看到一個西方人會像泰國人那樣,散發著全然的篤定,相信世界會接納他們本來的樣貌。
納提科覺得任何一個泰國人進到一個房間都能帶著令人吃驚的自信,然後傳達出的氣息就像:
「嗨,我在這裡!太好了,不是嗎?有我在,一切想必會更好吧?!我想大家都覺得我在這裡實在太棒了,我也確定所有人都喜歡我!」
好喜歡他這段想像泰國人的心境XD
很搞笑但很讚!
當我覺察到自己在在意別人眼光時,我就會提醒自己想像一下自己是泰國人,就可以讓我平靜舒服下來~
變得像泰國人的感覺很棒❤️
而他對自己內心的形容感覺很像冒牌者症候群:
從小,我就注意到內心有個聲音,它經常在背地裡說我不夠好。
當我做了笨拙或欠考慮的事、當我失敗或誤解一些事情時,這個聲音會變得格外響亮。
可是在我表現好時,它又默不作聲。
我們經常帶著覺得自己「不夠格」、害怕「被揭穿」的包袱。
如果有人知道我們的真面目,就會懷疑對方是否喜歡我們。
有這些想法的時候一定不會舒服,這時候,想像自己是泰國人吧!
別人怎麼看不重要,重要是我們自己先喜歡上自己原本的樣子。
我喜歡這個概念❤️
5. 佛陀的三個禮物
在第六章納提科分享了他獲得的三個禮物。
第一個禮物
我開始明白,為什麼佛陀談了這麼多「無常」。
沒什麼是恆久不變的,就連最艱困的時期也一樣。
「無常」這個詞聽起來好像不好,會這樣想應該是因爲人類的一種心理傾向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by查理.蒙格)讓我們一想到「無常」就想到最害怕的,也就是失去擁有的東西。
但其實「無常」也可能是發生在另一種面向,例如不舒服的狀態如果是「無常」那就很好,代表這是會過去的,不是永遠的。
只要明白了凡事都「無常」,對於處在壞的狀態時就會有點幫助,知道這也會過去讓人感到有希望。
第二個禮物
回到瑞典後,我繼續早晚冥想。
我覺得似乎已經拿到一把打開內心空間的鑰匙,更了解自己的內在。
當我能正視內心覺得艱難的事情時,一部分的阻力往往就消失了。
當事情真的變得極為艱難時,試著引導自己的注意力,選擇留意的目標,這是最好的,或許也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
覺察到令自己感到艱難的事,並練習引導自己的注意力到讓自己能變舒服的目標。
能幫助自己化解痛苦。
第三個禮物
「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在生活中,幫助我最大的,莫過於這句話了。
當悲痛、焦慮或孤獨感襲來時,我可以選擇有意識地呼吸,讓注意力停留在自己身體上,而不是立刻相信大腦拋給我的所有念頭。
這讓納提科再也不覺得自己只是受制於無法掌控的內在及外在環境的受害者。
我們是可以選擇的,出現的念頭我們不需要照單全收~
6. 當下的智慧
這個世界除了自己那個尖叫的小我以外,還存在一個更睿智的智慧泉源。
有時,當我聆聽內心的聲音時,事情突然會變得清晰。
這正是那個週日下午在西班牙那張沙發上,我體驗到的事。
有人說它是「跟著心裡的感覺走」,也有人稱它是「直覺」。
我本人喜歡將它稱為「當下的智慧」。
如果是在《零極限》會稱它為「神性」。
我覺得「當下的智慧」好像更棒!
因為這些來自內心的聲音都是出現在一個當下,這個聲音很活在當下,它會很單純地用當下的情況做判斷並傳達它的看法。
當你感到心靈不舒服時,也可以試著問「當下的智慧」:
此時此地,我能做點什麼讓自己在這種情境下不要這麼難過?
當我稍微放下自己的念頭,讓它們更自由地流動時,就能為更明確篤定的意念騰出空間。
通常只有在我讓內心更睿智的聲音出聲時,那個決定性的決心才會出現。
我可沒有用推論的方式要自己應該做這做那的。
也沒有一個念頭引出下一個念頭,然後下一個念頭再導出一個結論。
只有在我能接觸到更多自己的沉靜時刻,我才會突然明瞭這個聲音的訊息。
想聽到「當下的智慧」,要做的就是讓自己的才智休息,不再用自己的智力提出看法,轉而平靜地聆聽,才能接收到它。
對我來說寫晨間隨筆很有幫助,而且我發現真的要在剛起床後就寫,那時候腦子最乾淨與安靜。
有關晨間隨筆我是在《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讀到,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去看看~
延伸閱讀:[閱讀心得] 釋放你內在的藝術家《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
不帶偏見與評斷的聆聽,能幫我們了解自己。
7. 事情按照它本來該有的樣子發展
只要能接受這個概念,就能平靜地接受任何人事物的現況。
我學到不要對別人有太多意見,讓他們做自己。
但「接受」代表的不是「容忍」。
絕對不是「他一直都是這樣啊~所以你容忍一下」,是你可以接受這個人就是這樣,但如果對方造成我們的困擾,我們是可以選擇保持距離的。
事情可以是讓你討厭的樣子,那是它本來就該有的樣子,只要不刻意想去改變這個人事物,就不會因為改變不了而感到痛苦。
因為在整個宇宙的歷史中,什麼時候有人要因為我到處評判他,就要變成我期待的樣子?
但我們居然一直這樣做!?
實在神奇,簡直是太可愛了。
我們認為自己無所不能。
「我最清楚每個人應該是什麼樣子,如果他們不照做,我就打算來折磨自己的心。」
我們真的把自己看得太偉大了!
我們最難放下的念頭,到頭來往往對自己的傷害最大。
世界想怎麼轉動就怎麼轉動。
沒有別人、沒有別的事需要改變,才能讓我心裡變得比較舒服。
因為當我覺得有壓力、難過、孤獨、焦慮不安、委屈、力不從心的時候,這些感覺往往是自己執著、頑固地拒絕放下一些念頭造成的。
當事情沒有照著自己的預期發展,只要接受這件事就是照它本來該有的樣子發展,好像就能平靜下來許多~
可以很活在當下地以現在這個樣子,去想那接下來可以做什麼,說不定會發生更有趣的事!
不需要困在因為改變不了而產生的痛苦中。
事情雖然沒有像我事先想的那樣發展,但也按照它本來該有的樣子發展了。
不預期生活按照自己認定或感覺該有的方式發展,這是一種智慧。
隨順事情本來的樣子。
遇到很大的衝突時,也可以試試納提科在寺院的導師阿姜.賈亞薩羅提供的魔法箴言:
我可能錯了。
我可能錯了。
我可能錯了。
真誠與篤定地對自己重複這句箴言三次,你的擔憂就會雲消霧散,就像夏日清晨草地上的露珠。
納提科在英國的導師阿姜.蘇西托對他說的話也很發人深省:
「納提科,納提科,混亂或許會讓你不安,但秩序會置你於死地。」
太要求秩序或完美,又達不到就會很痛苦。
就放手吧~會輕鬆很多
試試納提科分享的放手提醒方法:
先是用力握緊拳頭,然後鬆開成張開的手掌。
少一點握拳,多一點鬆手。
練習放下對物品、情感、信念的執著,放自己一馬。
如果要實話實說,每個人的人生都包含無窮盡的不確定性。
人生當中只有一件事可以確定,那就是:人生總有一天會結束。
其餘的就是希望、恐懼、假設、願望、想法與企圖。
我們不妨承認與接受這個事實。
鬆開緊握的的拳頭,讓張開的手掌充滿生命力。
泰國的導師常講的一句話:「你不會總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但你會一直擁有自己需要的。」
泰國導師的這句我也好愛。
我們擁有什麼,那些就是我們需要的,生命自有安排。
少一點控制,多一些信任。
少一點「我必須預先知道一切」,多一些「順其自然」。
請盡量多鬆開你的拳頭。
早在八百年前,波斯蘇菲派大師魯米就說過:「在是非對錯的想法之外,還有一片原野。我會在那裡與你相遇。」
這句我也好喜歡~
一旦體會到這世上沒有所謂「絕對的對」與「絕對的錯」,一切就變得好輕盈。
對的事情也有錯的部分,錯的事情也有對的部分,就看你用什麼觀點和站在什麼立場。
所有事情都是一體兩面,你可以同時在同一個人事物上找到優點與缺點。
我記得後來到英國的寺院過出家生活時,有一次和人為了一件事情吵架。
我們寺院那位相當傑出的住持阿姜.蘇西托(Ajahn Sucitto)看著我說:「正確從來就不是重點。」
重要的不是努力思索完美的想法,或者像聖人一樣行事,而是明白事物的本來面目。
每時每刻都活在當下,而不是迷失在事情應該或可能是什麼樣子的念頭中。
如果你遇到的人,也都是接受你是你原本的樣子,相處起來會輕鬆愉快很多!
我們也能覺察到有人似乎在想:
「嗨!你儘管保有自己的樣子,你就是你,這真是太棒了。你不必是其他的樣子,我接受你所有的習慣、任性又反常的一面、古怪的行徑。你就儘管在我的世界做自己。這裡有你容身的空間。」
想像一下,別人這樣對待你,會怎麼樣?
你會自然而然變得更容易相處。
透過接納彼此、讓彼此保有真我,我們會受益良多。
很棒耶!
這樣是一個很鼓勵彼此做自己的世界,光想像就很有安全感很快樂😂
所以我們做到「接受所有人事物都有自己的樣子」,不只能讓自己心靈平靜,還能創造出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給周圍的人👍🏻
我很喜歡作者分享森林修行派的寺院文化,這個文化是建立在共識上,住在此處的比丘或比丘尼都必須向彼此表達以下的訊息:
我願意和你合作。
你不必很完美、聰明伶俐,我甚至不需要喜歡你。
但是我已經準備好跟你合作了。
感覺也很適合用在職場。
在職場上除非超級幸運,否則難免會有不喜歡的同事,這時候就很適合在心裡讀幾遍上面這段訊息。
納提科在確診漸凍症和遇到 COVID19 出現後,對生命的體悟讀起來也好讓人平靜。
就連死亡都沒有必要去抗拒。
有位非常有智慧、和藹可親的僧人,名叫龍婆莊(Luang Por Jun)。
在他漫長人生的末期,被診斷出罹患一種罕見、難以治癒的肝癌,存活的機率微乎其微。
儘管如此,醫師還是向他提出一個漫長又複雜的療程計畫,當中包括:放療、化療和手術。
當醫師講完後,龍婆莊用溫暖、無畏的目光看著和他一起來的僧人朋友,然後說:「醫生是不會死的嗎?」
談到面對死亡,為什麼我們文化中的主流敘事都是這種奮戰、抵抗和否認的英雄故事呢?
為什麼死亡這麼常被描繪成非要打敗不可的敵人?
為什麼要將它視為一種羞辱或失敗?
我不喜歡認為死亡的反義是「活著」。
我倒還寧願認為它是「出生」的反義。
對呀為什麼呢?
人終究有一天會離開,只是怎麼離開而已,不需要去害怕他或抗拒他。
讀過《尼采讀本》其實也讓我對生存和死亡有了不同的見解,從尼采的文字可以感受到他覺得降生為有思考能力和有感受力的人才是辛苦的。
延伸閱讀:[閱讀心得] 思考生存的意義為自己而活《尼采讀本》
一切自有安排。
始終如此,宇宙從來不會出錯的。
8. 可能是,可能不是
老農夫不相信,人有可能會知道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是好是壞。
放鬆對這類信念的控制,是一種解放,也是一種智慧的象徵。
記住我們對未來知之甚少,客觀地將我們相信與知道的區分開來,會獲益良多。
這源自於中國的寓言故事,從納提科對劇情的描述推測應該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我也好喜歡《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
每件事的發生,帶來了現在看到的結果,但這個結果對未來而言是好是壞,只有未來才會知道。
好喜歡這種沒辦法斷言的感覺,代表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活在當下,不需為未來做過多的煩惱。
真是輕鬆愉快~
我很少聽到有人說:「一切都照我想的樣子發展。」
相反的,至少我可以說,我一生中擔心的大部分事情,從來都沒發生過。
至於大多數確實發生的事,我永遠都無法預料。
以後發生好事或壞事時,我也要記得說這句「可能是,可能不是」。
發生好事時說這句話能讓我不要得意忘形,發生壞事時說這句話能讓自己平常心不要太擔心。
就活在當下,享受當下吧😄
9. 學會睿智地應對讚美與抨擊
我感覺自己很像一個卡通人物,望著子彈迎面飛來,咻一聲穿過身體,然後從另一側飛出。
這是佛陀的另一個禮物:我要學會如何睿智地應對讚美與抨擊。
納提科本來很容易因為別人對他的看法產生情緒波動,他漸漸變成是去感受內心的變化,並平靜地說:無所謂。
無所謂的感覺超暢快的呀!
那一刻我真的深切體會到,自己過的人生再也不必圍繞於積累一堆令人印象深刻的技能,或在別人眼中表現出色了。我終於釋懷了。
設法與自己的性格養成方式、自認的自我樣貌、對個人缺點的看法,保持有益的距離。
10. 別忘記為奇蹟留下空間
這是納提科又太認真到有點焦頭爛額時,阿姜.塔妮雅送給他的一句話「別忘記為奇蹟留下空間」。
好有道理又很有智慧的一句話~
如果每分每秒都規劃好,完全不留任何空白,奇蹟要如何進來呢?
壓力大時更是容易讓人難放下對控制的渴望,但還是要提醒自己停下來,想想「別忘記為奇蹟留下空間」。
是啊,我又來了,又試圖想控制一切了。
這讓我的生活變得孤獨、艱難、混亂和焦慮。
對生活多一點信任吧!
我生命中絕大多數最美好的事情都發生在我的控制之外,這一點我心裡很清楚。
企圖控制與預測一切,只會讓我的日子很難過,這樣就沒樂趣了。
變得如此緊繃時,我就會失去一些智慧。
納提科長期追隨的美國導師阿迪亞香提在閉關冥想的活動時說:
你們知道嗎?如果你不盲目地相信自己的每個念頭、如果你能全神貫注(而且心只在當下)、如果你的注意力不被拉走,就會發現一項基本的原則。
也就是整個宇宙根據以下原則運行:
在你需要知道的時候
就會知道
你需要知道的事。
請起來很像廢話,但這樣想會輕鬆許多。
沒什麼需要急躁的,該知道的時候就會知道。
以更多的信任過生活,放棄對未來的控制預測,納提科說這樣就能達到自由和智慧的最高境界。
這樣的思考方式真的很自由,不再因為要控制而感到不自由。
因為控制時也會把自己的注意力都鎖定在要控制的點上,整個人是很不自由又不舒服的感覺。
我們執著於自己的計畫,以及事情該如何發展的種種構想。
有計畫,並沒有錯。
做計畫是很棒的事,我們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規畫自己的人生。
我認為,這樣做好極了。
但是,做計畫與認為自己所有計畫都必須實現,是兩碼子事。
美國前總統艾森豪曾說:「計畫本身沒有價值,但做計畫是至關重要。」
看到這個概念有種開悟的感覺!太酷了~
做計畫很重要,因為做計畫能讓你了解大概的情況。
而計畫本身沒價值是因為要活在當下,當下如果有發生會打壞計畫的事,就讓它打壞不需要堅持。
覺得這就是計劃趕不上變化的快樂,做了計畫卻出現變化才有驚喜。
心靈成長,很大一部分正是勇於面對不確定性。
當我們能忍受不知道和不控制時,就能接觸到自己更有智慧的那一面。
當人生變得不確定時,能安然地信任、可以坦然面對「不知道」,這是一份禮物。
試圖緊抓人生,就像拚命想抓住水一樣。
不斷變化是它的本質。
11. 放下兩個背包
簡單來說,幾乎所有人都受兩種念頭支配:以自己過往一切為主的念頭,以及關於自己未來種種的念頭。
納提科說這就像背著兩個沉重又重要的大背包行走人生,一個背包裝著與自己過往一切有關的念頭,另一個背包則是塞滿關於自己未來種種的念頭。
他們都很棒,但試著放下感受一下,看自己在此時此地是否可以更直接地正視一些事情。
這其實也是一種幫助活在當下的方法!
你不會一直擔心事情發展是否如自己所願。
相反的,你的全心在當下,足以讓自己以開放的態度應對。
通常,這也自然成為比較明智的方式。
我好喜歡放下這兩個背包的概念,其實也跟《零極限》教的清理有異曲同工之妙。
只要能清空過去經歷帶給我們的成見,思考方式可以乾淨輕盈很多,很快樂。
而放下對未來的執著,能讓我們更以當下為重。
12. 這也會過去
這句話我也好喜歡~
適合用在許多時刻,尤其是不舒服的時刻。
這是納提科在泰國的導師阿姜.賈亞薩羅講的一個發生在十三世紀中東的故事。
一位波斯國王以傳奇的智慧治理他的王國。
在這個國家的百姓中,有個人真的很想知道國王能英明治國的原因。
他走了好幾星期才到王宮,最後也總算獲得接見。
這個人跪在國王面前時問道:「國王陛下,您以公正、成功和受人讚美的方式治理國家,祕訣究竟是什麼?」
國王摘下自己的戒指,遞給來訪的百姓,然後說:「你會在這枚戒指中找到我的祕密。」
這個人將戒指的內側對著燈光一照,隨後就高聲念道:這也會過去。
沒有什麼會一直是這個樣子。
一切都是無常的~
這也許算壞消息,因為天下無不散的宴席,美好的緣分終會結束。
但也是個好消息,處在不舒服的情境時,可以知道這也會過去。
沒有暴風雨是永遠的,這也會過去。
13. 焦慮是最嚴格與最好的精神導師
在第 25 章看到還俗後的納提科很快就陷入了憂鬱。
我很認真聽取了幾個已還俗僧人的意見,他們已經預先提醒我離開這類群體生活後會感受到的痛苦與悲傷。
然而,當它們真正襲來時,我還是完全措手不及。
威力好強啊!
我已經十七年沒花過錢了,回到老家時發現整個社會出奇看重金錢。
我發覺自己在想著:
「大家到底怎麼做到的?他們怎麼找到錢來生活、吃飯、穿衣、坐交通工具,甚至偶爾去度假?」
我對於所有東西的昂貴程度感到震驚。
沒過多久,納提科就罹患了臨床上的憂鬱症。
這段讓我對憂鬱症有了更近的認識,還看到要如何面對憂鬱、扭轉情勢。
我說的是一種極度悲觀的焦慮,整個人會無可救藥地陷入憂慮和恐懼中,就像被催眠一樣。
我說的也是一種濾掉生活所有喜悅的過濾器、一道遮蔽所有思緒的簾幕。
有個什麼躲在背後不停無情地說:「現在如此,以後也永遠如此。情況永遠不會好轉了。」
真正焦慮過的人都知道,如果你相信自己當時的念頭,那就危險了。
事情變得多麼黑暗是沒有底的,而且速度之快。
腦子裡有些惡毒的聲音,不斷說服你相信事情永遠不會好轉,讓人深感不安;這是一個人可能經歷到的最大心理恐懼之一。
你可能有十個親切、善解人意的朋友,他們一直告訴你這會過去,並不斷提醒你其他事到最後也都會改變──當然,總有一天會這樣。
他們的話,你聽見了,也懂意思,但眼下什麼事也沒發生。
那個黑暗的聲音還在那邊低語。
難怪納提科會說「焦慮是最嚴格與最好的精神導師」,因為這時候就真的要好好練習「不要相信自己每一個念頭」,才能對抗那些讓自己不舒服的念頭。
我從來沒有像這段時間這樣有動力不相信自己的每一個念頭。
因為儘管那些令人生畏的黑暗念頭很有說服力,但我先前所學和修行的一切,仍然提供了細小的救命索。
這也會過去,什麼都會過去,無論好的壞的。
假如你有情緒低落的親友,或者你本人正在經歷一段黑暗時期,幾乎無法呼吸,我想讓你知道:你並不孤單。
許多人都經歷過這種處境,還扭轉了情勢。
當你的心情這麼惡劣時,很容易退縮,像我一樣孤立自己。
這是沒有幫助的,可能永遠都無濟於事。
你要開始去和別人接觸。
這一點在逆境時格外重要。
如果可以的話,和能映照出你光芒的人在一起。
嘗試在感覺安全和輕鬆的關係中找到力量;在這種關係中,你會因為真正的自己而感到被愛。
過了十八個月,納提科重見曙光。
14. 你必須永遠從自己開始
只要你無法對自己慈悲,你對他人的慈悲就永遠有缺漏,也有些脆弱。
為了在愛中成長,我們也需要將慈悲引向內心。
我們得先懂得如何對自己慈悲,才有辦法真正地對他人慈悲。
就像我們得先懂得愛自己,知道這種愛是什麼感覺後,才有能力懂得如何愛別人。
如果我們可以用更諒解、容忍的眼光看待自己,自然就會以這種方式對待周遭的人。
不過只要我們繼續以嚴酷苛刻的角度檢視自己,就無法用全心全意的愛對待他人。
如果能帶著更多敏感度、耐心與同理心來對待我們內心的傷痛,那該有多好?
對於我們的痛苦,如果能透過真誠和誠實的方式提出以下問題來應對時,那不是很有價值?
「這一刻,有什麼可以幫助自己,使我不必長時間、無謂地有這種感覺?有什麼是我可以為自己做的,讓我更容易做自己?」
責備自己沒有幫助,納提科說我們應該進到那個受傷處,並試著盡自己所能地用更多的慈悲和理解來看待它。
看看我們是否能找到正視黑暗念頭的方式,將它們帶到光明中,又不會相信它們的內容。
在一個人所有的關係中,只有一種是真正伴隨自己一輩子,從第一口氣直到嚥下最後一口氣:
那當然就是和自己的關係。
我們應該好好愛這位永遠陪伴在我們身邊的朋友。
因為無時無刻都在一起,更需要練習跟自己相處的好,心情才會愉快。
想像一下,如果能以溫柔、和藹的眼光審視自己、帶點幽默感看待自己的瑕疵。
想像一下,如果可以毫無保留地關愛自己,就像我們對待孩子或別人那樣。
這會對我們大有益處。
我們內在的神聖心境就會萌芽。
關於「愛」,納提科還提到如果覺得「愛」這個字太宏大,可以試試他的榜樣一個美國的導師阿姜.蘇美多的方法,用「非厭惡」(non-aversion)這個詞取代「愛」。
先從不討厭開始做起。
標準高的人很需要這個好主意。
15. 感恩與讚美自己的身體
我很喜歡第 33 章納提科在得到漸凍症後,對自己身體的感謝文。
他當時漸漸體會到了變化,他感受到身體像自己的老友,長久以來風雨同舟,而他們都不再年輕了。
身體啊,謝謝你,每一天都竭盡全力。
現在你正在打一場苦仗。
我懂。
你現在的一切都得付出代價。
然而,你仍然為我竭盡所能。
即使你連自己需要的空氣都得不到。
我正在盡一切所能幫助你。
我明白這還不夠,還差很遠。
然而,你繼續奮鬥,日復一日付出自己的一切。
你是我的英雄。
我保證,一旦又有一個動作你做不來,我絕對不會生你的氣。
我保證,會比過去任何時候更常好好聆聽你的聲音。
我保證,不會向你索求超出你能力和沒有意願給予的事。
對不起,我以前總是這麼做。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鄭重承諾,當你再也撐不下去的時候,我會按照你的意思去做。
到那個時候,我會盡自己所能地臣服與心懷感恩。
在接納與信任中安息,並因為我們曾經擁有的美好人生,感到喜悅,也用堅定與無畏的聲音對你說:
「順從你的意願,而不是我的。」
好溫馨又好感動QQ
我們隨時想到就可以好好地感謝身體,不要太勉強身體,接受他有極限。
對他溫柔點,好好地愛他。
尤其是開始變老後,感受到身體大不如前也不該生他的氣,我們應該溫柔地適應和接納這些改變,這麼做對自己的心情和對身體都好。
16. 世界是我自己的樣子
我們的行為與記憶,就好比自己的泡澡水;它的乾淨或汙濁,全看自己的選擇。
我們做了什麼事,別人不一定知道,但我們自己一定知道。
我們想浸泡在怎樣的回憶,都是由自己選擇的,我們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因為生命會驟然結束,所以我選擇如何生活就很重要。
無論是否相信因果報應,我們的行囊很可能會影響自己的感受──對於過去、現在和未來一切的感受。
宇宙會回應我們言行背後的意圖。
我們發出的東西,最終會回到自己身上。
我們看到的世界不是它的樣子。
世界是我自己的樣子。
所以要成為自己在世界上想見到的樣子。
好認同~
用什麼濾鏡看世界,就會看到不同的世界。
同一個世界由不同人來解讀,很容易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善待自己,善待周圍的人。
善待周圍的人,其實也是善待自己。
如果你選擇不時提醒自己:這個人不可饒恕,就會讓這種憎恨增長到傷害你的地步,根本也沒報復到對方。
透過這麼頻繁地提醒,他讓這些記憶猶新,彷彿是前天才發生的事。
他的怨恨,一直是「在線上」狀態──每週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可以讀取。
寬恕如何成為通往自由的關鍵。
放下對別人的憎恨,我們就不用一直被迫複習討厭的事,我們才能自由。
這個故事也很棒:
有一次,國王恭敬地提了一個問題:「龍婆登,您可曾發怒過?」
這是個相當敏感的問題,因為在東方宗教中,心平氣和被認為非常重要。
不被強烈的情緒與反應衝昏頭,是會受人欽佩的。
龍婆登用泰語回答「Mee, dtä mai aow」。
這句話的意思大致上是:怒氣會生起,但它什麼都無法占據。
生氣是自然的行為,無需刻意壓抑它。
但它不會佔據下來。
我喜歡那提科分享他在挪威一部完全從青少年的角度出發的影集《羞恥》(Skam)中,看到的女主角在鏡子貼的便利貼,上面寫的是:
你遇見的每個人
都在進行一場戰鬥
你對此一無所知
與人為善
永遠如此
我好愛這個字條!
當我覺得別人很討厭的時候,只要想到「每個人都在進行一場我不知道的戰鬥」,我就會多一些溫柔。
17. 沒有原罪,只有本淨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對泰國國王的一次採訪。
英國記者問國王,他如何看待西方國家、基督教對「原罪」的觀念。
國王回答得很好:「身為佛教徒,我們不相信原罪。我們相信本淨。」
「本淨」(原始的純淨),瑞典語是Arvs-oskuldsfullhet,是有點笨拙的單詞,卻是一個讓人期待已久的提醒。
聽到這句話時,我坐在冥想墊上竟不禁顫抖起來。
如果我內心那個經常在背地裡說我不夠好的聲音,其實是錯誤的呢?
最近看的一些書剛好都有提到這個,讓我覺得受原罪所苦的天主、基督教的人好可憐。
例如前陣子在《尼采讀本》讀到的 反基督徒,尼采對佛教和基督教的比對與分析很有趣。
延伸閱讀:[閱讀心得] 思考生存的意義為自己而活《尼采讀本》
每個人都是他原本該有的樣子,沒有什麼罪。
帶著自己有罪的心情過日子,該有多難受…
一個人的核心──也就是堅不可摧的部分,是完全無罪、毫無問題的。
沒錯!
接納自己原本的樣子~
《我可能錯了》網路書店連結整理
實體書:博客來
謝謝你讀到最後
我本來以為這篇心得應該可以寫很快
因為這本書只有 256 頁
沒想到我竟然筆記下了好多
裡面真的好多很棒的內容
都是我想珍藏下來一讀再讀的內容
真心好喜愛這本書❤
再次感謝作者們完成這本書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