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書名:The 80/20 Principle: The Secret of Achieving More with Less
直譯:80/20 原則:事半功倍的秘訣
作者:理查.柯克(Richard Koch)
出版社:大塊文化
中文版出版年:2018
原文版出版年:1997
我是在一堂課上聽到 80/20 法則,覺得像知道了很棒的事半功倍秘密,立刻就找了這本書列入待讀清單!
只要找到一整件事中 20% 最重要的項目,將 80% 的時間和力氣都用在這關鍵的少數上,就能達到很高的效益。
完全是我會喜歡的效率風格。
但開始讀之後,發現這是一本不斷重複 80/20 理論的書,並提出一些範例與專家言論。
這本書應該就是屬於那種不用整本細細讀的書,因為讀到第三章開始,就會感覺到作者一直在重複 80/20 的理論。
會覺得含金量不高。
我自己不太喜歡作者在第四章把 80/20 法則套用在公司。
看愈多作者舉的例子,就更發覺不是所有狀況都適合用 80/20 法則來做決定。
有些例子會讓我想到《無限賽局》裡說到的有限賽局,有點短視近利。
這法則沒問題,是作者套用的地方讓有無限思維的人會感到不舒服。
而且用得太誇張變成有點像蒙格說的「只會看數據的數據型鐵鎚人」,一直往局部專研,愈來愈脫離大局,失去遠景。
有個案例是推薦把 80/20 法則用來刪減公司內銷售能力不在前 80% 的人力,感覺這個思維也蠻侷限的,直接認定問題只出在員工。
有些顧客屬於關鍵性的少數;大部分的顧客則不重要。
有些銷售人員的生產力高得驚人;有些只會替你賠錢。
把行銷和銷售的重點,放在你能為關鍵少數提供獨特產品的地方,而且必須是別處找不到的產品,而你能從中獲利。
成功的企業,其成功都來自這麼一條簡單的原則。
辨識出公司哪個部分(人員、工廠、銷售營業處、管銷的計量單位)是最能產生盈餘的地方,然後讓它們擁有更多權力和資源,使獲利更高。
反過來也要知道,是哪個部分讓資源運用不佳或產生負面結果,而後想辦法改善這些部分,如果見不到進步,就不再花錢在這些資源上。
如果帶來很多盈餘的人是《給予》書中說的糟糕的索取者,這種工作環境也太可怕,感覺最後只會剩下自私又踐踏同事的索取者。
我覺得把 80/20 法則用在觀察公司營收不是個好主意,讓我想到《無限賽局》中有限思維的例子。
用有限思維經營公司,很難讓團隊有自主的向心力,會是人人自危,隨時要找好後路的不穩定狀態。
這樣的工作環境,應該很難有員工是真心愛公司和真心想為公司效力的。
如果公司能提出一個感招人心的崇高信念,就能吸引想為這個信念奮鬥的人。
愛書推薦:
[閱讀心得] 《給予》學會如何當個快樂又有成就的給予者
[閱讀心得] 超越眼前勝負的《無限賽局》
對這本書的期待
會想讀這本書是想認識 80/20 法則的概論,期待書中輔佐的一些案例,案例不用太多,重點是想認識理論。
但這本書實際上應該只有20%的理論,大部分都在說如何運用在營運公司、管理人力等各種案例。
有點覺得再次被書名騙了。
如果書名改成「80/20 法則在商業上的十大運用」、「OO顧問教你管理術」之類,可能會更貼近內容。
而且看到後來覺得作者有點像 80/20 法則的鐵鎚人 [註1],任何狀況都硬要套 80/20 法則。
註1:手裡只有鐵鎚這個工具的人,看到什麼都是釘子。
作者也蠻厲害,找到好多用來套此法則的案例,但看到後來覺得快變大雜燴了…
也有一種牽強的感覺,涵蓋太多主題了吧。
有商業、個人、時間管理、投資、交友、如何快樂、開發潛意識…等,彷彿擁有 80/20 法則就能在人生中各個情境都暢行無阻。
但其實有些主題並沒有想聽他的建議,因為世界上有許多更專精那些領域的人,如果想事半功倍的話,選擇聽那方面專家的建議應該會更好。
後半段也就是作者新增的章節,我幾乎是用速讀地快速瞄完,覺得增加那些章節,讓這本書變成:「80%的重點,只占了整本書的 20%,所以大部分都不是重點」。
從作者在書中說的話,就可以明白他這本書只會有 20% 的頁數是有價值的:
一本書 80% 的價值,能在所有頁數的 20% 內吸收,而且以看完整本書時間的 20% 完成。
事實上我讀完,也真的覺得這本書有很多不必要的頁數(到底幹嘛浪費紙和浪費讀者時間)。
80/20法則
這邊只節錄我比較能接受的部分,有些做法自己覺得太短視近利了,或太自作聰明,這種就不太想分享。
80/20 法則主張:一小部分的原因、投入或努力,通常可以產生大部分的結果、產出或報酬。
1897年,義大利經濟學者帕列托(Vilfredo Pareto, 1848-1923),發現了80/20法則。
後人對於他這項發現有不同的稱呼,例如帕列托法則(Pareto Principle)、帕列托定律(Pareto Law)、80/20定律(80/20 Rule)、最省力法則(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不平衡原則(Principle of Imbalance)。
以上這些名稱,在本書中一律稱為80/20法則(80/20 Principle)。
這不平衡可能是 65/35、70/30、75/25、80/20、95/5 或 99.9/0.1。
或是其他任何一個組合,不過,做比較的這兩個數目加起來未必等於一百。
例子:
- 我們說話的時候,有 80% 的時間,使用的是那不到 1% 的字(《簡編新牛津英語詞典》總共收錄超過 50 萬字)。
- 20% 的產品,或 20% 的客戶,涵蓋了約 80% 的營業額。
- 在社會上,20% 的罪犯占了所有罪行的 80%。
- 20% 的汽車駕駛人,引起 80% 的交通事故。
- 在家中,20% 的地毯面積可能有 80% 的磨損。
- 引擎 80% 的能源浪費在燃燒上,只有 20% 可以傳送到車輪。
- 世界財富的 80%,為 25% 的人所擁有。
- 世界上大約 80% 的資源,是由世界上 15% 的人口所耗盡的。
一九六三年,IBM發現,一部電腦約百分之八十的執行時間,是花在百分之二十的執行指令上。所以公司立刻重寫它的操作軟體,讓大部分的人都能容易接近這百分之二十,同時輕鬆即可使用,因此比起其他競爭者的電腦,IBM製造的電腦更有效率,速度更快。
有錢人愈來愈有錢,並非只因為(或主要因為)他們擁有卓越的能力,而是因為財富可以招致財富。
池塘裡的金魚也是這樣。
即使金魚一開始幾乎是相同的大小,但那些略微大一些的金魚會變成比原來大很多,因為它一開始擁有比較有力的推進力和比較大而有力的嘴,這稍微的優勢,使它們能夠獲取和吞下比別的金魚更多的食物。
從影評和第一批觀眾得來的口碑,會決定第二批觀眾的多寡,進而決定下一批觀眾的多寡,如此延續下去。
還有將 80/20 法則用來觀察自己一天花了多少時間在做自己喜歡的事,也很不錯。
我們必須經常問自己:「是什麼因素讓 20% 的原因產生 80% 的結果?」
我們絕不能以為自己已經知道答案。
而必須要花點時間,去做有創意的思考。
什麼是少數的重要因素,什麼又是無關緊要的多數呢?
這蠻有趣的!
養成思考關鍵少數的習慣,感覺很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應用 80/20 法則要遵守的事項(只有收錄我能接受的項目,沒有耍小聰明那種):
- 在幾件事情上追求卓越,不必事事都有好表現。
- 在日常生活中,找人來負責一些事務,而且不是為了節稅(我們可以運用園藝師、汽車工人、裝潢師和其他專業人士來發揮最大效益,不需事必躬親)。
- 只做我們最能勝任,且最能從中得到樂趣的事。
- 往生活的深層去探索,找出有無可笑或怪異的事物。
- 在各個重要的面向,找出哪些關鍵的百分之二十能達到百分之八十的好處。
- 平靜,少做一些,鎖定少數能以 80/20 法則完成的目標,不必汲汲追求所有機會。
- 當我們處於創造力顛峰,幸運女神眷顧的時候,務必善用這少有的「幸運時刻」。
朱蘭和戴明都逐漸採用了80/20這稱呼,他們鼓勵大家,對於引起大部分產品問題的這一小部分瑕疵,要做仔細判斷。
一旦辨認出那「關鍵少數」的瑕疵來源,便要全力處理,而不必一次處理全部問題。
處理那關鍵的一小部分瑕疵,就解決了 80% 的問題。
讓我想到前陣子在清理雲端硬碟空間時,直接刪一個 100G 的檔案只要一個動作,刪 100 個 1G 的檔案卻要忙 100 次。
同樣是刪掉 100G 的容量,但找到最肥的那個可以讓你少做幾次刪除的動作。
找到關鍵真的很能事半功倍。
只要修正百分之二十的原因,則一千個顧客當中的八百個不會再抱怨。
所以修正東西要先從影響範圍最大的開始,影響太小的甚至可以不修了,把寶貴的時間拿去做其他更有影響力的事。
資訊革命使用了 80/20 法則中的「選擇」和「單純」兩個概念,這部分非常有效。
有兩位資訊業的專案主管如此表示:「不要考慮太多。別第一天就計畫到九重天去,因為投資的報酬方式往往會遵守 80/20 規則,80% 的好處,會在整個系統最簡單的 20% 中產生,最後 20% 的好處,則來自系統中最複雜的 80%。」
使用軟體的人知道,即使它有驚人的高效率,使用情況也依循 80/20 模式。
一位開發者說:「企業界長期以來便遵守 80/20 法則。軟體界更是如此,80% 的產品只施展出它 20% 的能力。這意思是說,大部分的人花錢買到不需要的部分。軟體開發者似乎終於了解了這一點,而許多開發者認為,模組應用可以解決問題。」
所以邊做邊改很重要耶!
還沒做太多,隨時想調整的沈沒成本也較低,彈性較高。
如果可以刪掉大家不太用到的 80% 功能,還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和售價,顧客也不需要花錢買沒用到的東西。
26% 的老客戶,帶來了 84% 的利潤,這是 84/26 法則。
由此得到一個認識:我們要努力留住老客戶,並要想辦法擴大這個客群。
老客戶對價格最不敏感,服務他們也最不花錢。
若不能把新客戶變成老客戶,這是損失,讓他們對其他公司有了更多選擇的機會:一般認為,受到公司關心的顧客才會變成老主顧。
這倒是真的,因為人們普遍懶得另覓新路。
可能也因為這樣,許多商品都是給新用戶最多好處和吸引力,老客戶就懶得照顧了。
來自讀者的反面意見
第五部新增的章節有談到讀者對 80/20 法則的反面意見,是作者自己從網路上找來的書評,覺得大家分析的也太厲害!
也感謝作者特地去找來這些厲害的評論收錄進來。
感謝周青(Chow Ching,音譯)在亞馬遜提供以下反對意見,這可能是寫給我的評語中最辯才無礙的一篇,值得完整引述:
「這個概念很棒,但我取消了五顆星裡的 20%,因為《80/20法則》書裡也有一堆其他的廢話。
例如,告訴你怎麼運用人生和其他領域的部分。
作者並非相關權威。
他提出幾項反面論點,然後一一打破,可是他忽略非常重要的一點。
我是香港華人。
在我們的五千年文化中,陰陽從一開始就有它的作用在,而作者似乎漏看這點。
舉例來說,他告訴你,要分析生活,找出創造百分之八十快樂的百分之二十生活,全心全意放在這百分之二十上就行了。
好幾年前,我那樣做過,但結果只是更糟。
生活是在工作和玩樂之中求取平衡──你享受百分之二十的『陽』,是因為你從百分之八十的『陰』中解脫。
一個漢堡裡,好吃的百分之八十,來自於漢堡的百分之二十,也就是裡面的肉。
但是,如果你把上面和下面的麵包拿掉,味道會變得太重──漢堡會因此變得不好吃。
同樣地,到歐洲蜜月或畢業旅行是你最美好的經驗,可是,如果你一遍又一遍重複這個經驗,根據邊際報酬遞減法則,這件事會令人感到無聊。
80/20 法則非常適合用在工作上,但卻不適用於玩樂。
我也好奇,作者會不會認為,百分之八十的性愛快感,來自於百分之二十的高潮時刻(陽),所以我們或許應該把前戲(陰)統統捨棄掉?」
講得真是太好了!!
英國前內閣大臣卡爾勳爵(Lord Carr)也向我提出類似的疑慮。
他引述時任英國駐美大使告訴他的話:「你可能認為我的時間很多都花在微不足道的事情上,例如,參加無數場晚宴,還有花時間和美國領袖交際。但是那些時間沒有白費。在關鍵時刻,我會知道誰的判斷可靠、誰信不過。這一點在危機發生時非常重要,所以『浪費』的時間完全不是一種浪費。」
這也說得非常好!
真的不是所有情境都適合套用這個法則的~
小心變成瘋狂的 80/20 法則鐵鎚人。
作者提出的回覆:
- 貪圖省事──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只有屬於效率範疇的事物,應該想辦法用省事、偷懶、快速的方式處理。所有可以改善人生的事情,都要走最深、最遠、最高的路線。
- 永續性──想要合理地運用 80/20 法則,必須從長遠的角度出發,並且留意,在我們假定目前投入的心力和回報不會改變的情況下,有沒有可能發生什麼意料之外的後果。
- 平衡──我們應該要追求平衡,還是不要追求平衡?答案兩者皆是。該追求效率的事情,或對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無關緊要的一切事物,都要保持在不平衡的狀態。
《80/20法則》網路書店連結整理
實體書:博客來
我喜歡 80/20 法則這個理論
做事時想著這個理論會提醒自己要做最重要的事
花 20% 的時間做有 80% 重要度的事
減少時間浪費在不重要的事情上
但要謹記
不是所有事都適合套用 80/20 法則喔!
看了好幾篇妳的讀書心得,覺得實在寫得太仔細了太受用了,不但有整理文章精華,還有心得分享。後續再跑去看關於你,很喜歡妳與大家分享資訊的心態,謝謝妳願意花時間打文章分享這些資訊~
天哪好感動~~????
覺得可以讓更多人獲得很多不能只有我知道的資訊超開心的(哈!)
謝謝卡卡的鼓勵
我會繼續分享下去的????????
最近剛買這本書,看了一部分也很失望。
很喜歡你的解析,感謝分享
認識 80/20 法則這個概念真的蠻讚
覺得對生活中很多時刻都有幫助!
但這本書真的是會有一些部分不太認同(哈!)
非常謝謝小胖喜歡~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