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書名:Psychologie des Foules(法文)
作者: 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1841年5月7日-1931年12月13日)
出版社:臉譜 / 時報出版
原文出版年:1895
讀了這本書後,就能諒解為何政治人物說話那麼無憑無據又戲劇化。
因為人一旦變成群體,就只能接受簡單的結論,不想聽也聽不進證據演繹。
這本書是作者透過觀察那時期混亂的法國,所做的社會心理學研究。
法國大革命(1789年)推翻君主制,經歷雅各賓專政(1792年)、拿破崙稱帝(1804年)、一串的政權更迭,直到法劇命定之火(Le Bazar de la Charité)的無產階級政權共和體制的年代(1875年),也是作者勒龐的年代。
書裡的一些觀察,到現在都還是蠻適用,當然也有不全然適用的。
作者捕捉到許多個人成為群眾後的特質。
覺得是本有趣的哲學、群眾心理學書籍。
看勒龐的分析,會發覺原來某些方式特別能夠影響群眾,有種知道太多祕密的感覺。
邊讀會邊覺得:「天阿,我是不是知道太多了!」
了解群眾的心理,就能用來操控群眾,像拿破崙與希特勒。
反過來說,了解群眾的心理,就有機會讓自己避免受到操控。
除了獲得知識,還可以體驗勒龐優美的文字。
「群體中的個體,彷彿是空氣中的塵埃,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
穿越時空
覺得讀這本1895年的書,有種穿越時空回到19世紀的感覺,那是還沒有種族、性別議題的年代,還會大辣辣父權偏見歧視女性。
在現今讀到那些句子,有種看禁書的感覺,如果大聲朗讀出來應該會被特定團體提告:P
例如:
「我們應當注意到,衝動、暴躁、缺乏理性、判斷力與批判精神、態度極端等群體特點,幾乎在女性、野蠻人和兒童等低級進化形態的生命體中都可以發現。」
如果那年代的女人是像勒龐形容得這樣,那命定之火的編劇真的蠻考究的,裡面的女人真的充滿這些特質。
而且原來在中國還是清朝皇帝的時代,歐洲就已經有普選制度了!
覺得好神奇,不可思議的差距。
我通常想讀的書都是近幾年出版的書,因為不希望讀到過時的資訊。
這本書是在《斜槓青年》看到作者推薦說是社會心理學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著作,就引發我很大的好奇心,要拜讀!
讀完覺得《烏合之眾》真的很厲害,也才知道十九世紀早就有這麼多發現了,而且後來還看到這本書被許多作者引用。
很開心直接讀到這本經典,以後讀到有人引用《烏合之眾》時,我會有更深入的感觸。
延伸閱讀:[閱讀心得] 斜槓青年
許多鼎鼎大名的人讀過並引用這本書。
社會心理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德國總理前納粹黨領袖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
希特勒的自傳《我的奮鬥》,就直接由勒龐這本書的指引中取材。
佛洛伊德認為「勒龐善於發現問題,而佛洛伊德善於解決問題;勒龐只能是播種者,他自己才是使種子成長的培育者。」
讀這本書時有種有趣的感覺,覺得自己像回到 19 世紀跟古人一起閱讀,難得有能跟佛洛伊德交流看法的書。
以前覺得很古老的人,突然都變得不那麼遙遠。
喜歡這作者非常敢言,而且態度堅定。
例如他提到:
「誤認」常常發生在婦女和兒童身上,也就是最沒有主見的人。
這種目擊者在法庭上絲毫沒有價值。
尤其是孩子,決不能對他們的證詞信以為真。
地方法官總是習慣性重複說孩子不會撒謊,他們只要有點心理學常識就會知道,事實正和他們所言相反,孩子們經常撒謊。
雖然這種謊言是無心的,但它依然是謊言。
這本書的年代(1895年)似乎還沒有不能講有關區分女性、種族的議題。
還有許多他指出的現象都會讓我覺得說話會不會太直接XD
但也正是因為他敢這麼直接說出來,讀者才能讀到他不拐彎抹角、毫不掩飾的觀察心得。
也許就像他觀察到的,群眾喜歡斷言,所以他用堅定的口吻寫作。
突然在想,我們這個年代雖然是言論自由,但有點自由到變成只能說「政治正確」的話,好奇這還是言論自由的年代嗎?
還有一個有趣的發現,若你讀過《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的第十一篇演講,能體會到書裡許多群體的現象可以套用蒙格的 25個心理傾向清單 做解釋。
思考和分析的過程就像蒙格說的,能為自己帶來許多樂趣:D
延伸閱讀:[閱讀心得]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第十一講 – 人類誤判心理學
筆記 & 心得
書中先探討群眾是什麼
再來是 群體的一般特點(也就是群體的共有特點)
最後是 群體的獨有特點(不同類群體各別具有的特點)
什麼是群體?
這裡指的群體並不是針對什麼樣特定的群體,是任一群體。
勒龐指出,個人一但加入群體,就會擁有群體的特徵,成為群體,失去個人的特徵。
這群人的觀念與想法漸趨於一致,他們自覺的個性逐漸消失,形成群體心理。
勒龐在書中詳細分析了群體的態度、道德、觀念、推理能力、想像力、宗教形式、群體領袖…等。
分別針對群體的一般特點和群體的獨有特點做討論。
閱讀他的觀察、推理並獲得結論的過程很有趣。
你可以自己思考評斷,為何會有這些現象?這些觀察真不真實?
群體的一般特點
群體的特點,不等於群體內每個個人的總合或平均值,而是產生出新特點。
勒龐說這就像化學反應後生成新物質一樣,這種新物質的特性與讓它形成的那些物質特性相比,已大為不同。
若不是形成群體,某些觀念或看法在個體身上根本不會產生,或根本不會付諸行動。
當個體獨自一人時,他必需壓抑自己的本能。
而群體無名無姓,個體難免會認為以群體之名就不需承擔任何責任,一直以來約束著他的責任感便隨之全部消失。
成為群體後的個人,有意識人格將消失,而無意識人格凸顯。
當一個人成為群體的一員,他就會敢做一些原本單獨一人不敢做的事。
群體共有的一般品質導致他們無法完成高水準的工作,群體中累加在一起的是愚蠢而非天生的智慧。
從個體成為群體一員的那一刻起,有識之士便與無知之輩同樣失去了觀察力。
勒龐指出,個體一旦成為群體成員時,他的智力水準會立刻大幅度降低。
看起來是平均消弭了特殊,就像我們在群體裡面發言時,也較難分享與眾不同的見解並獲得認同,所以群體裡的個人會本能地選擇展現出跟群體共有的品質(就像你不敢在公眾場合講出「政治不正確」的話)。
在場的人擔心,如果自己提出抗議,會被當作叛徒或幫兇。
這裡我覺得應該可能跟 蒙格25個心理傾向清單 的 社會認同傾向(Social-Proof Tendency) 有關。
而當你提出異議,會讓有既定認知的群體感受到 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因為你剝奪了他們的信仰。
藉由情感與觀念的暗示作用與相互傳染,將使所有個體朝同一個方向轉變並立即將暗示轉化為行動。
所以會看到陪審團做出了陪審員個人會反對的判決,議會通過了獨立議員會反對的法律法規。
法國大革命時期(1789年),國民公會的成員各自獨立時是性情溫和的開明公民,然而一旦結為群體,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擁護最野蠻的提議,將無辜的人送上斷頭臺。
還有那時的法國貴族一時衝動,全體表決通過放棄所有特權。
然而勒龐說,如果換做任何一個貴族成員單獨決定這件事,他們每一人都是絕對不會同意這樣做的。
應該又是跟 蒙格25個心理傾向清單 的 社會認同傾向(Social-Proof Tendency) 有關。
因此勒龐認為:
英雄主義行為無疑是無意識的,然而正是這種無意識的英雄主義行為鑄造了歷史。
如果人類只是沉著冷靜的建功立業,世界史中便不會保留太多關於他們的記載。
這就是社群的力量嗎?
突然想到「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一群人的時候就算中途想放棄,內心也會有種提出放棄比堅持下去更困難的感覺。
通常都是有人開始放棄了,才會突然出現放棄潮。
#群體的衝動、善變且暴躁(群體是衝動的奴隸)
衝動
獨立個體也會受刺激影響,但他的大腦會告訴他不要衝動,這是不明智的,因此他會控制自己不受衝動影響。
但勒龐說群體幾乎只受無意識動機的支配,他的行為主要是受脊髓神經而不是大腦中樞神經的支配。
這個蠻容易理解的,跟朋友群聚時,常常會發現自己變得跟單獨自己時不同。
如果大家都在衝動,自己通常也會跟著衝動。
善變
群體雖有各種狂亂的想法,卻無法持久,因為群體無法做出任何長遠的打算或思考。
群體可以被前後完全矛盾的觀點激發,總是受到此刻刺激的影響。
因此若打算新增一項稅收,那些隱蔽的、表面看來負擔最小的徵收辦法往往是群體最易接受的。
所以增加在消費稅比增加在所得稅高明,且不會引起群體的抗議。
即使以總額來計算,個人消費稅可能還大於個人所得稅,但一次收一點群眾就不會有感覺,因為群眾無法做出任何長遠的打算或思考,群眾只看當下的好處。
暴躁
成為群體一員後,個體會意識到群體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喚起他本能的念頭並立即付諸行動。
任何意料之外的障礙都會被他們狂暴地摧毀。
團結力量大的概念,人多好辦事。
還有想到一個人的時候過馬路很小心,一群人的時候甚至不管交通號誌也是能硬要過。
#群體的被暗示性與輕信(群體永遠徘徊在無意識邊緣)
最初的暗示經過相互傳染後進入群體所有成員的大腦,接著群體態度趨於一致,並很快成為既定事實。
通常,群體總是在期待中關注某事,因此很容易被暗示。
如果已經有預設立場了,很容易會看到些訊息就覺得是徵兆。
而群體就是有共同的預設立場的一群人。
集體觀察的結果極有可能出錯,多數時候只是個人幻覺,這種幻覺在傳染過程中極容易影響同伴。
勒龐認為明智的做法是,完全不要相信群體證詞。
因為群體很容易被影響,容易誤以為自己也有看到別人說的。
#群體態度的誇張與單純 (群體只會被極端感情所打動)
由於群體慣於誇大自己的情感,所以極易被極端的態度影響。
因此演說者要想激起群體的某種情感,必須言辭激烈、論點強硬。
如誇大其詞、妄下斷言、重複說明、絕對不採用推理的方式證明任何事情。
這就是為什麼政客說話無憑無據又戲劇化,因為他們懂群體想聽的是什麼,還有群體容易被什麼態度影響。
#群體的偏狹、專橫與保守 (群體是偏執和專橫的代名詞)
他們對行事溫和的主人不屑一顧,對嚴厲欺壓他們的暴君卻俯首貼耳。
群體愛戴的英雄永遠像凱撒(Caesar)一樣,他的權杖吸引著他們,他的權威震懾著他們,他的利劍讓他們心懷敬畏。
群體對一切傳統有著絕對神聖的尊崇,對一切有可能改變其生活狀態的新事物,內心卻深藏著無意識的恐懼。
勒龐提問:在過去長達一千五百年的時間裡,歐洲各民族不是一直認為像莫洛克神一樣野蠻的宗教神話是不容置疑的嗎?
傳說中的神為了報復違抗旨意的一個生靈,而對他的後代施以可怕的刑罰,幾千年裡竟然從未有人意識到這個神話傳說的極端荒誕性。
就連伽利略(Galileo)、牛頓(Newton)、萊布尼茲(Leibnitz)這樣卓越的天才,也從未質疑過這種說法的真實性
沒有什麼比普世信念的催眠作用更有代表性,同樣沒有什麼可以更果斷地表明人類智慧存在著令人汗顏的局限性。
這邊他說的生靈很明顯是亞當與夏娃的故事吧,覺得勒龐超帥,超級敢講。
身處19世紀的天主基督教國家,有這些質疑而且敢寫出來。
在不知不覺中控制人們思想的暴政,是唯一真正的暴政,因為你無從反抗。
台比留(Tiberius)、成吉思汗(Ghengis Khan)、拿破崙表面看來是最令人敬畏的暴君,但是,深埋地下的摩西、佛祖、耶穌和穆罕默德則對人類精神實行著更為深遠的專制統治。
#群體道德 (群體是矛盾共同體──為什麼今天殺人放火、無惡不作,明天卻可以犧牲和不計名利地獻身)
如果「道德」是指始終如一地尊重某種社會習俗,不斷抑制內心自私念頭的出現,那麼很明顯,衝動而善變的群體不可能具備道德。
如果我們把群體某些一時表現出來的品質,如自我控制、自我犧牲、公正無私、獻身精神和追求平等也納入「道德」的範疇,那麼,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群體會時常表現出十分崇高的道德境界。
以名譽、光榮和愛國主義作為號召,最有可能打動群體,並常常使他們不顧生命,慷慨赴義。
群體為了自己了解甚少的信仰、思想和隻言片語,便敢於直面死亡。
歷史上像十字軍戰士的例子不勝枚舉。
勒龐說某些情況下,如果群體開始思考並顧慮起自身利益,那麼我們的星球根本不會出現文明,人類也不會擁有歷史。
就是因為這些群體的特質,才可能有革命的發生(夠衝動且夠敢犧牲小我)。
#群體觀念(群體是固有觀念的奴隸)
- 短暫觀念:由一時的影響而偶然引起的,例如讓某個人或某種學說著迷的觀念
- 基本觀念:環境因素、遺傳規律以及公眾輿論使這類觀念極具穩定性,像過去的宗教信仰以及今天的社會、民主思想一樣。
勒龐說無論給群體提供何種觀念,只有當這些觀念十分絕對、堅定而且簡單時,才能產生效力。
只有將這些觀念披上形象化的外衣,才能被群體接受。
從前面幾點可以看出群體缺乏批判力且善變,因此最矛盾的觀念可以同時並存於群體之中,群體不會察覺其中的矛盾。
勒龐說只有當種族雜居,一個人處在不同的遺傳傾向時,他的行為才會左右搖擺,真正變得矛盾。
可能就類似讀外國人寫的文字時,我會感受到自己的三觀(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搖擺中。
因為在國外的文字裡,我完全是一個個體,不曾屬於那個群體,許多觀念與我的基本觀念不同。
那我覺得自己真的需要多多閱讀不同國家的書籍,以保持理性覺察的能力和判斷力,避免成為固有觀念的奴隸!
要如何讓群體接受你的觀念?
勒龐說特別當我們遇到有些高深的哲學或科學觀念時,為了迎合群體低下的智力水準(勒龐講話真的好直接),我們需要對這些觀念進行深刻的改造。
這些觀念如何改造取決於群體或其所屬種族的特點,不過改造的一般趨向是相同的,即將這些觀念變得通俗易懂。
但是,即使當某種觀念經過改造被群體接受了,也要等到它進入無意識範圍內,成為一種態度時才能產生影響。
需要很長的時間,因為十分明顯的證據也許會被有教養的人接受,但是卻很快會被無意識的自我重新帶回到他原先的觀念上。
把某種觀念植入群體心裡需要很長時間,根除之同樣如此。
因此,就觀念而言,群體總是落後學者和哲學家好幾個世代。
這我想到 蒙格25個心理傾向清單 的 避免不一致性傾向(Inconsistency-Avoidance Tendency),抗拒改變,尤其在忠誠度、身分、以前的結論、社會認可的角色等等。
#群體的推理能力(沒有辨別是非能力的弱智)
看到勒龐的註解,乍看覺得好嗆XD
想想覺得他應該並不認為自己的文字怎麼了,因為他認識這是事實。
群體所採用聯想的各種觀念之間,只存在表面的相似性或連續性。
例如因為受到雇主的剝削,於是立刻認為所有的雇主都在剝削工人。
蒙格25個心理傾向清單 的 討厭/憎恨傾向 和 簡單聯想誤導傾向。
勒龐說經過深思熟慮的二十篇高談闊論的長篇演講,往往抵不上能夠說服大腦的幾句有號召力的話。
這讓我想到《找到你的為什麼》提到的緣腦沒有語言能力,但負責做決定。
而要怎麼跟緣腦溝通,需要用一種更深層、更有感情的價值,更容易建立起真摯的連結。
完整心得:[閱讀心得] 找到你的為什麼
對於觀念要不是全盤接受,就是一概否定,他們拒絕一切討論,對群體產生影響的暗示會徹底瓦解他們的理解力,從而使之立即投入行動。
中了 蒙格25個心理傾向清單 的 社會認同傾向(Social-Proof Tendency)、 避免懷疑傾向 和 避免不一致性傾向。
#群體想像力(天才的想像力成為了他們受制於人的弱點)
既然群體不能思考與推理,自然在他們的腦海裡也就不會有「不可能」這個概念。
一般他們認為最不可能的事情往往是那些最不可思議的事情。
這就是為什麼事件中奇妙而傳奇的一面往往更容易打動群體的原因。
看來是愈不可能,對群體來說愈動人。
勒龐說如果缺少無法解釋的荒謬性,普世信念無法取得成功。
不管激起群體想像力的到底是什麼,其採取的形式總是呈現出驚人的鮮明外表,沒有瑣碎的說明,而是伴隨著一些奇妙而神秘的事件:如一場重大的勝利、一個偉大的奇蹟、一項十惡不赦的罪行或是一個美好的前景。
這些事件必須完整呈現在群體面前,但其起因卻要秘而不宣。
了解和掌握影響群體想像力的方法,也就掌握了控制他們的方法。
勒龐說,領導群體時,尤其要在他們的想像力上下功夫。
群眾會因此深信不疑。
例如大眾劇院因為上演了一場嚴肅劇碼,便不得不在扮演反面人物的演員離開時,為他提供保護,使其免遭觀眾的暴力襲擊。
這讓我想到自己就無法不討厭陸劇 三十而已 裡飾演討厭小三的演員,想到她的臉就會冒出討厭的感覺,就算我清楚知道那是演的(不過也代表她真是演太好了!)
這大概是中了 蒙格25個心理傾向清單 的 討厭/憎恨傾向 和 簡單聯想誤導傾向。
拿破崙就曾對國會說:
「透過變成天主教徒,我終結了旺代戰爭;
透過變成穆斯林教徒,我在埃及站穩了腳跟;
透過變成教皇絕對權力主義者,我贏得了義大利神父的支持;
如果我去統治一個猶太人國家,我將會重建所羅門神教。」
#群體信仰的宗教形式 (宗教形式的忠實追隨者)
這種情感十分簡單,像是對某位假想領袖的崇拜之情或是對萬物力量的敬畏之心,盲目聽從這種情感的指揮,無力探討它的信條是否合理,希望將這些信條傳播四海,並將所有不相信它們的人視為敵人。
菲斯泰爾.德.古朗士(Fustel de Coulanges)在論述羅馬高盧人的傑作中明確指出,維持羅馬帝國統治的絕不是武力,而是由統治者激發出的一種虔誠的敬仰之情。
勒龐提出:群體不管需要什麼,首先需要的是神。
#盲目是群體的稟性
上一點提到的宗教情感必然會使群體採用殘暴的方法清除任何反對建立新信仰的人。
#影響群體意見與信念的間接因素
間接因素是指,使群體接受某種信念後,就對其他信念具有絕對排斥性。
在這種準備性因素長期、持久的作用下,間接因素就會發展成為勸說群體的積極作用,即間接因素變成了直接因素。
中了 蒙格25個心理傾向清單 的 喜歡/熱愛傾向、討厭/憎恨傾向、簡單聯想誤導傾向、避免懷疑傾向 和 避免不一致性傾向。
勒龐用法國大革命做舉例,其間接因素包括:哲學家的著作、貴族的強徵暴斂以及科學思想的進步。
有了這些條件,群體思想很容易被直接因素激發,它可以是演說者的激情演講或是對宮廷黨派無關緊要改革的抵抗。
而間接因素具有普遍性,是構成群體一切信念與意見的基礎,包括種族、傳統、時間、制度和教育。
- 種族 – 使群體走出野蠻狀態的有利支撐
- 傳統 – 控制我們內心最深處自我的無形主人
- 時間 – 真正的創造者和偉大的毀滅者
- 政治和社會制度 – 虛假、短暫的外衣
為何虛假?因為決定他們命運的是民族特徵,而不是他們實行的政治體制。
勒龐舉例說英國這個世界上最民主的國家採用的仍是君主立憲制,而位在美洲的幾個原屬西班牙的共和國儘管實行的是共和制憲法,但國內極端暴虐的專制統治仍然十分猖獗。
所以重點不是你用什麼名稱,而是你這個民族的風格才是真正影響政治制度的主因。 - 教育 – 使民族走向衰落的劊子手
它使接受教育的人強烈厭惡自己的生活狀態,並極度希望擺脫這種狀態,工人不再想當工人、農民不再想當農民、地位最卑微的中產階級希望自己的後代和他們一樣繼續端著國家公務員這個鐵飯碗。
勒龐說所以商人要找一個幫他處理殖民地生意的人比登天還難,可是成千上萬閒置在家的人卻拚命地在謀求最低級的政府職員位置(似乎變得不夠多元,人人都想成為公務員,擠窄門)。
掌握無用的知識成為他們反抗政府的直接因素,無論由誰領導,無論目標是什麼。
這段講教育的部分我覺得超有意思,兩世紀前的法國人原來在思考的教育狀況是我們現在的狀態。
但我感覺現在的台灣已經在轉變了❤️
覺得年輕人一代比一代有想法。
勒龐說:「群體思想是提高還是墮落,教育確實能夠起到部分作用。」
我是覺得求職的方式影響更大,如果應徵時不看學歷只看實力,相信大家會因為 獎勵和懲罰超級反應傾向 的驅使,放下對學歷的執著,轉向加強自身實力。
#影響群體意見的直接因素
形象、話語和措辭(無堅不摧的利器)
言語的力量與它們喚起的形象密切相關,而與它們的真實意義無關。
那些意義不明確的詞語往往影響最大。
例如民主、社會主義、平等、自由,勒龐說它們的含義十分模糊,以至於查閱大量的書籍也無法準確確定它們的內涵。
詞語的力量十分強大,大到足以使最令人討厭的事物換個適當的名稱後,可以再次被群體接受。
例如,將「地租」改稱為「土地稅」,「鹽賦」稱為「鹽稅」。
真的太幽默了!
原來我們其實還是過著跟封建城邦一樣的生活啊~
只是邦主變成以國家自居。
改個名稱似乎感受就不同了(明明是換湯不換藥),詞語真的很有意思!
#幻想(人類藝術與文明真正的締造者)
它的力量主要來自那些無視事實又敢於承諾未來的人們。
凡是為他們提供幻想者,就會輕易成為他們的主人;凡是試圖毀滅他們幻想的人或者物,都會淪為他們的犧牲品。
#經驗(群體擺脫幻想控制的利器)
經驗幾乎是唯一能夠使群體確立堅定的真理、消滅危險的幻想的有效方法。
不過勒龐說經驗只有在一定範圍內一代代的重複發生才能產生作用(才能撼動群體根深柢固的錯誤觀念)。
#群體領袖(貪圖個人利益的巧言者)
當一群生物聚在一起,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類,他們都會本能地服從一個頭領的領導。
沒有頭領,群體將一事無成。
領袖的特質:
– 他因為對某種思想著迷,從而成為這種思想的信徒。
– 他對這種思想的癡迷使他感受不到外界任何事物,一切相反的觀點對他來說只是謬誤或迷信(蒙格25個心理傾向清單 的 喜歡/熱愛傾向)。
– 常常是實踐家而非思想家。
– 沒有遠見卓識,因為遠見卓識會使他們對事物產生懷疑而變得無所作為。
– 他們的話語因為具備強烈的信仰變得十分具有說服力,所以人們總是喜歡追隨意志堅定的人(群體成員缺乏意志,會本能地轉向意志堅定的人,因為他們身上具有群體成員缺乏的品質)。
– 他們知道如何使民眾接受自己的想法。
– 群體領袖行使的權力十分專制,當然這種專制是他們獲得追隨者支持的前提(原來專制是吸引群體的魅力)。
偶爾有些領袖智力非凡並受過良好教育,然而這些特質往往弊大於利。
一個人藉由說明事情的複雜性,進行解釋進而加深理解,他的智力往往使他變得包容,然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信徒信仰所必需的強烈和粗暴。
古往今來,尤其是法國大革命時期,所有偉大群體領袖的智力都狹隘得令人感到悲哀,但正是他們有限的智商發揮了最大的影響力。
看起來是愈狹隘簡單,愈能煽動群眾。
所以看到政客說話內容狹隘,要開始嘲笑他和他的信徒愚昧時,先想想說不定他才是最懂群體的,說不定他讀過《烏合之眾》(哈!)
領袖的說服手段:斷言、重複和傳染(說服群體的最好的修辭手法)
斷言越簡潔,論證越貧乏,影響力反而會越大。
拿破崙曾經說過的話:重要的修辭手法只有一個,就是重複。
一段時間後,我們會忘記是誰說了這些不斷重複的斷言,但是我們依舊會對斷言深信不疑。
所以「講三次因為很重要」是其來有自的~
傳染的感染力很大,它不僅可以輕而易舉地使個體接受某些觀點,而且還能將某些情感模式強加於他們。
#聲望(麻痹群體判斷力的殺手鐧)
當某種思想利用斷言、重複和傳染手段進行宣傳後,會因環境而獲得一種巨大的力量,這種神秘力量即是聲望。
聲望是一切權力的主因,不論是神靈、國王或是女人,要想擁有一片天下都離不了它。
而聲望所涉及的情感有兩種:崇拜和畏懼。
勒龐舉例:
1. 對現代讀者而言,研讀荷馬(Homer)無疑是一件極其枯燥的事情,但沒有任何人敢如此坦言。
2. 法官法袍和假髮存在的必要性。
有一點要特別小心的!
能夠長期保持聲望的神或人,都經不起爭議的考驗。
為了讓群體崇拜,必須與群體保持距離。
群體的獨有特點
前面談到的都是群體的共有特點,就是不論是什麼群體,只要個人成為群體就會有的心理特點。
而獨有特點談的則是不同類別的群體,各自會有的特點是什麼。
勒龐將將組織化群體分為以下兩類:
- 異質群體 – 由特點、職業和智力水準各不相同的個體組成的
- 無身分、無名位群體(如街頭群體)
- 有身分、有名位群體(如陪審團、議會)
- 同質群體 – 共同信仰的結合體
- 派別群體(如政治派別、宗教派別)
- 身分團體(如軍人、僧侶和工人)
- 階級群體(如中產階級、農民階級)
#刑事陪審團(比法官更具人情味的刑事群體)
一名出色的律師,他的工作重心應該是如何影響陪審團的情感,和對付群體的方法一樣,適時的說理但不要多,或者只採用最低級的推理方式。
從書中一名在刑事法庭上贏得多場官司的英國大律師辯護準則可以看出,只需贏得一兩個人的信任。
上述英國大律師說:「通過經驗我發現,一兩個有影響力的人就足以使其他陪審員跟著走。」(社會認同傾向)
勒龐在這段說了很多群體不可靠的故事,但最後他認為:我們應極力維護陪審團制度。
因為陪審團制度可能是唯一一種不能由任何特徵取代的群體類型。
只有陪審團制度才能使嚴酷的法律易於接受,這種法律中人人平等,而且原則上不允許任何特殊情況發生。
群體易說服,身分團體卻不是。
勒龐說自己不再認為一件受到錯誤指控的犯罪案件,應該去和法官交涉而不是陪審團。
#選民群體(政治機器的傑出作品)
選民群體,即有權選舉某人擔任官職的集體,屬於異質群體。
勒龐提到候選人的首要一點,應該享有聲望。
而財富是能夠取代個人聲望的唯一因素,才能甚至天賦都不是十分重要的成功要素。
這段也有發我深省,有財富才有聲望嗎?
也許真的是這樣~
一個窮困的人應該不會有人想要追隨他,因為至少可以很明顯看出他連自己的生活都管理不好。
可能會說以後他說不定會因為一些個人信念而有番成就,那也許是到那個時刻來臨了才會開始有聲望。
不過勒龐又說,候選人要想確保選舉萬無一失,僅憑聲望還不夠。
選民尤其看重候選人表現出來的抱負和信心。
所以他們必須用最誇張的方式哄騙選民,毫不猶豫地向他們做出天馬行空的承諾。
例如:如果選民是工人,無論用多惡毒的語言侮辱和蔑視雇主都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至於競爭對手,候選人必須藉由前面提過的斷言、重複和相互傳染的方法讓人們覺得他是個十足的混蛋,其罪行已眾人皆知。
對手如果不熟悉群體心理,他會以各種論證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而不是只用斷言對付斷言,因此他將毫無勝算可言。
這段也讓我有重大發現的感覺,似乎找到了被抹黑的處理辦法。
原來只需要也很肯定有自信地斷言回去,就好了!
不需要解釋,落落長的解釋不是群眾聽得進去的傳達方式。
候選者的書面綱領不要過於絕對,因為這可能會被對手利用,從而得到反駁的機會,而口頭綱領,再怎麼高談闊論都不為過。
此外,候選人想出的一套意義極其空洞的新詞,如果能夠迎合各種不同的需求,也必然會幫助他獲勝。
讀到這邊,大家應該腦海都會浮現出一些透過大開支票和表面迎合各種不同需求而勝選的人物吧:P
再來聊到選民。
勒龐提到,文明是少數智力非凡人類的產物,它構成了金字塔的頂點。
隨著智力水準的降低,金字塔的各個層次不斷變寬,它們分別代表一個民族中不同的群體。
成就一個文明的偉大,當然不是依靠低劣成員的人多勢眾。
群體選票往往十分危險。
從哲學觀點看,群體權力至上的信條和中世紀的宗教信條一樣經不起一絲爭論。
但是現在它享有和昔日信條一樣的絕對力量,因此它就像我們過去的宗教信仰一樣不可撼動。
用討論的方式與颶風對抗和用討論的方式反駁群體信念一樣,明智不到哪去。
因此對待普選權和所有宗教信條,我們應當採取同樣的立場。
只有時間可以改變它們。
不過又由於前面提過的群體特性(在群體中人們的智力水準總會趨於一致),勒龐指出在一般性問題上,四十名院士的投票結果不會比四十名提水者更高明。
因為一個人不會因為通曉希臘語或精通數學,或因為是建築師、獸醫、醫生或大律師,便獲得解決社會問題的特殊智力。
在社會問題上,由於未知因素過多,人類是同樣的無知愚昧。
勒龐提到,無論是限制性選舉權還是普選權,無論是在共和制還是君主制統治下,也無論是在法國、比利時、希臘、葡萄牙還是西班牙,所有地方的結果都一樣,它們是種族無意識願望和需求的表現。
在每個國家,當選者的一般意見體現了種族特徵,這種種族特徵世代相傳且不會發生顯著改變。
勒龐還有說,制度和政府會對一個民族的生活產生作用,但這種作用不大。
民族主要受種族特徵的支配,即受各種遺傳特質的支配,種族特徵正是這些遺傳特質的總和。
種族因素和束縛我們的日常規律是決定我們命運的神秘主因。
照這樣推論的話,是不是不論誰當選,對一個民族生活產生的作用都不大呀?
不過也許會造成一些小小的變化,像蝴蝶效應一樣,因為一個小變化導致後面的大變化也是有可能的。
讀哲學真得很容易讓人覺得這世界沒什麼絕對的正確或錯誤,讓人心情平穩。
#議會(文明民族的理想象徵)
在議會中我們同樣可以發現群體的一般特徵:
頭腦簡單、易怒、易受暗示、情感誇張以及少數領袖的決定性作用。
英國哲學家梅因(Maine)說:
「從下議院的爭論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整個爭論過程充滿了空洞無力的大話和激烈的人身攻擊。
這種公式化語言對純粹民主的幻想有著巨大的作用。
一般而言,群體很容易接受『駭人聽聞』的斷言,即使斷言從未被證實,也許也不會得到證實。」
看到這段有覺得很好笑的感覺,原來每個國家的議會風格可能都大同小異,因為議會就是群體,因此會擁有群體的一般特徵。
勒龐提出議會最主要的特徵之一,是意見的簡單化。
但需要強調的是,議會群體的被暗示性具有明顯的界限。
例如:投票前選民發出的暗示,足以壓倒其他任何要求取消的建議,從而維持了意見的絕對穩定性。
領袖很少能超越民意,他們所做的一切幾乎都是為了迎合民意,這樣一來其中所有的錯誤也一起得到了重視。
議會是消耗財力和束縛人們自由的機器。
勒龐說,實際上它只帶來兩種較為嚴重的危害。
- 不可避免的財政浪費
- 個人自由的不斷受限
第一種危害是由各種緊迫的問題和缺乏遠見的選民造成的必然結果
如果某個議員提出一項明顯符合民主觀念的措施提交議會討論,例如保障所有工人的養老金並提高國家各級雇員的待遇,其他議員不敢無視國家所有雇員的利益否決提案,因為害怕失去選民,從而成為了這一提案的犧牲品。
雖然他們清楚此提案會給預算增加新的負擔,肯定會增加新稅。
但在投票時他們絕不會遲疑。
支出增加帶來的後果現在還無法預測,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暫時不會給他們個人帶來任何不利影響。
但當他們改選時,這種消極後果便會凸顯出來。
這邊可以看到受群體引導的政策,因為有群體的短視近利特徵,會做出表面上有好處的政策。
長遠來看,這些好處也是得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從民眾身上課稅回來。
以為賺到,實則是把錢交給別人來花在自己身上。
請別人幫忙存自己養老金的概念,但其實這些錢也是得靠自己繳出去。
而這就引出了第二種危害,對自由限制的必然性。
赫伯特.斯賓塞曾在很久以前的一本書中指出,表面自由的增加一定伴隨著真正自由的減少。
關於英國議會,他是這樣闡述自己觀點的:
自這個時期以來,立法制度一直按照我指出的方向發展。
快速膨脹的獨裁政策不斷地限制個人自由,這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每年制定大量的規章制度,對以往公民完全自由的事務進行限制,並強迫他們做一些以前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的事情;其次,日益加重的公共財政負擔(尤其是地方的),藉由減少個人可支配的利益分成,根據政府當局需求來增加他的投資份額,進一步限制個人自由。
訂定愈多的政策,相對的就是限縮愈多的自由,讓人民能自主的範圍愈來愈小。
而隨著公民越來越冷漠無助,政府的作用必然隨之增長。
這個哲學,在《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有更詳細的多方探討。
讀《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可以跟著哲學家們一起思考,原本一直以為自己無感的「政治」這兩個字突然就活起來了。
它不只是一個名詞了,懂了它的由來、目的、運作與演變。
這本書對我也有很大的幫助,是我第一本哲學類的書籍,會發現這世界上沒有什麼絕對的對與錯。
完整心得:[閱讀心得]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 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
最後勒龐是贊成議會的,他說:
儘管議會在運轉過程中出現了這些困難,但它仍是人類至今為止最佳的治理形式,更是擺脫個人專制的最佳手段。
至少為哲學家、思想家、作家、藝術家和學者──即文化精英們──提供了一種理想的治理模式。
《烏合之眾》網路書店連結整理
實體書:博客來
讀哲學書會讓我心情變得平靜
喜歡讀法式哲學
冷冷的
求證著
不過讀這本書有一個副作用
就是比起參與社交,會更傾向獨自一人思考
因為成為群體似乎容易削弱許多自身特點
主要應該應該是 社會認同傾向 發作
第一次嘗試閱讀時先跳過前面非作者的部分(導讀、序)
覺得很不錯
不會被雷到
而且更容易有共鳴
先讀完作者原文再回頭看前面的導讀和序
會有參加讀書會的感覺
一起探討對本書的想法
而且先讀完正文再回來讀前面的導讀和序
較不會有跳級學習、鴨子聽雷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