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畫家和漫畫藝術家艾德.威克勒Ed Wexler)為本書繪製的插圖

這篇文章是分享《窮查理的普通常識》裡收錄的十一篇演講中的第二講,是蒙格1994年在南加州大學的商務課發表。

延伸閱讀:[閱讀心得] 資訊量很大的《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增修版)》

主題:普世智慧的投資應用

這篇演講蒙格要來說說「選股的藝術」。

不過在開始前,蒙格想先灌輸幾個基本概念。

他說這個方式就像心理學家說的「祖母規矩」:先吃完胡蘿蔔,才准吃甜點

甜點就是大家特別感興趣的「選股的藝術」,而胡蘿蔔就是關於普世智慧的廣泛課題。

祖母規矩目錄:

胡蘿蔔1:相互關聯的理論框架
胡蘿蔔2:基本的微觀經濟學模型
甜點:投資的有效市場理論
最新的普世智慧:蒙格答問錄


胡蘿蔔1:六個相互關聯的理論框架

#1 數學

首先一定要具備處理「數字」「數量」問題的能力,就是基本的數學加減乘除運算。

再來是蒙格認為除了「複利原理」之外,「基本的排列組合原理」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思維模型。

還有哈佛商學院所有一年級生都必須學習的「定量分析法」,就是所謂的「決策樹理論」(decision tree theory)。

除了能掌握,還要能習慣在日常生活中應用。

但人的大腦神經系統因為是經過基因和文化演化而來(基因不喜歡耗腦、耗能量的事),所以人們不會自然自動自發的把這些數學常識應用在生活中,需靠刻意練習

要自己時常提醒自己使用這些好物。

#2 會計學

會計據說是威尼斯人發明的,修道士盧卡.帕喬利(Luca de Pacioli, 1445-1517)發明了以道德為基礎的複式簿記會計,讓商業變得更容易掌握、更誠實。

而當時,威尼斯即是地中海地區商業最發達的城市。

我們必須了解會計,是因為我們對會計有足夠的理解,才能明白它的侷限

第一次讀到這裡的時候整個驚訝,想說我們了解會計原來只是為了知道它的侷限?! 覺得超妙(哈!)

不過再多了解一些蒙格分享的故事(例如蒙格在第八講創作的一齣道德劇),就有懂為什麼我們需要知道會計的侷限,因為會計會影響到解讀的結果。

就像今年2020年初 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 劈頭就講到美國會計基準 (GAAP)在2018年的改變,導致波克夏在2018年因為股市的關係財報看起來資產減少了,但2019年股票市場出現牛市又讓他們看起來增加了瘋狂的1900%收益!

但從頭到尾他們沒賣出過股票,哈,只因為GAAP要求大家要把手上握有的股票價值也加在財報裡,就讓他們的財報看起來大起大落(巴菲特說自己和蒙格都不認同這種做法)。

統計數字只能用來做粗略的估算,更精確的做法是標記清楚背後的意義

蒙格推崇卡爾·布萊恩(Carl Braun)的5W原則:Who, Why, When, Where, What
(誰,為了什麼,在什麼時刻,在哪裡,做了什麼)

延伸閱讀:[閱讀心得] 華倫巴菲特給波克夏股的信(2020年2月)

#3 硬科學 / 工程學(hard science,多指自然科學)

這是蒙格認為最可靠的思維模型。

在這一講蒙格只簡單提及工程學裡的品質管理,後面的演講將有更多的硬科學討論。

此外,第二可靠的思維模型是生物學/生理學,因為大家的基因構造都是相同的。

#4 統計學

蒙格認為統計學不需要到精通的程度。

就像他雖然不能準確說出「高斯分佈」的細節,不過他知道這個分佈的型態,也知道生活中許多事情和現象是照這種方式分佈的。

他雖無法推算出高斯分佈的方程式精算至小數點後十位,但他能做一個大致推算。

我們需要得到的是概念的部分,除了高斯分佈,還有工程學裡面的備援系統臨界點(breakpoints)概念、物理學裡面的臨界質量(critical mass)

#5 心理學

這是更複雜的理論,但若想擁有任何普世智慧,這門學問是太重要了!

因為人的認知功能比感知功能更容易被誤導。

難怪用心做決定會比用腦做決定明智!

讓我想到《零極限》這本書一直提到的「清理」,就是要我們清除掉會干擾我們判斷力的「既有認知」吧?

延伸閱讀:[閱讀心得] 零極限:創造健康、平靜與財富的夏威夷療法

蒙格稱心理學的基礎部分為「誤判心理學」,包括了二十幾個小原則。

原則間還相互影響,所以有點複雜,但核心內容非常非常重要。

人類的頭腦的確擁有巨大的力量,但也經常出毛病,做出各種錯誤判斷,還極容易受他人操控。

希特勒(Adolf Hitler)的軍隊中大約一半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可見若是受到足夠高明的心理操控,人類會做出各種匪夷所思的事情。

[閱讀心得]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第十一講 – 人類誤判心理學 有詳細的解說這二十幾個小原則和他們相互的影響

超精彩!

是蒙格在出版前特地花時間修改的一章,由此可知他有多重視「誤判心理學」,大力推薦!!

#6 雙軌分析

首先,理性地看,哪些因素真正控制了利益?
其次,當大腦處於潛意識狀態時,有哪些潛意識因素會使大腦自動形成看似有用但往往失靈的結論?

前者是理性的分析,找出真正的優勢和機會等等。

後者是評估產生的潛意識是受哪些心理影響,那些結論往往是錯的。

一般來說,評估股價的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用評估小麥的方法,第二種是評估林布蘭(Rembrandt, 1606-1669)等藝術家的方法。

小麥靠著市場供需影響其價格 – 屬於第一種理性的分析。

而林布蘭等藝術被認為價值很高,是因為價格一路上漲 – 屬於第二種受潛意識影響的分析。

認為價格一直上漲就等於價值高是比較危險的。

若一樣東西之所以高價只是因為認知,不是因為需求和實際價值,那就必須祈禱後面還有其他冤大頭來接棒,不然你就是冤大頭。

認知很容易被改變和操弄,真實的需求和價值才走得穩。


胡蘿蔔2:基本的微觀經濟學模型

談到微觀經濟學,就會談到規模優勢(advantage of scale)這個概念。

企業競爭的規模優勢

規模優勢的理論本質:

生產的商品愈多,就愈有能力生產該種商品。

是極大的優勢,和經營的成敗有很大的關係。

有點像良性循環,你生產愈多商品,賣得愈多,也有更多錢在電視上打廣告,繼續賣更多。

你知名度愈高,也愈容易讓人想購買,尤其是食物類的更是。

當買的是要放進嘴裡的東西,人們會更願意相信自己有聽過的牌子。

但蒙格也舉了一個他們經營《越野摩托》刊物的例子,如果你能找到一個縫隙市場,這毛利率也會相當高,因為這個族群只有你在做,他們依賴你。

所以大未必就是好。

來自社會認同(Social Proof)

如果大家都買同樣的東西,我們就會認為這東西很好。

有可能是不想成為落伍的傢伙,或因為覺得自己不懂而別人懂就跟著買。

規模優勢衍生官僚弊端

規模大的最大缺點是出現「官僚作風」,敷衍塞責。

龐大、笨拙、麻木。

任何事都要花很長時間才能辦成。

他們反應遲鈍,做不了決定,頭腦靈活的人也只能圍著他們團團轉。

沃爾瑪(Walmart)的競爭策略

蒙格覺得連鎖店非常有趣。

連鎖店因為需求量大有巨大的採購能力,就能夠降低商品成本。

你還可以聘請精通不同商品領域的人來做採購。

此外,連鎖店就像一家一家的實驗室,可以用大量觀察購買的狀況,你就更專業了。

也能將工作內容系統化,有效的管理員工。

雖然有人可能會覺得沃爾瑪擊敗許多小鎮的小商店是不好的。

但蒙格說自己曾在小鎮生活過很多年,他想說:「你不該把那些被山姆·華頓(沃爾瑪的創辦人)摧毀的小商店想得太美好。」

我猜想可能是因為小商店能提供的商品又限,而且因為成本高而商品賣價也高。

所以沃爾瑪摧毀小商店不是沒有原因的,是市場決定的。

如果有更多、更好又更便宜的商品,小鎮的顧客勢必更高興。

另外還有,華頓是精簡刻薄精明有效率的人,所以沃爾瑪才不會因為規模變大而衍生官僚作風。

最後沃爾瑪就(不意外的?)打敗了大規模且充滿冗員的西爾斯(Sears, Roebuck and Co.)了。

寡占市場的競爭策略

不瘋狂的去爭奪市占率。

假設家樂氏覺得自己必須占有60%的市場,並吃下大多數的市場利潤,那麼家樂氏可能會在擴張的過程中毀了家樂氏(跟其他也賣麥片的品牌惡性競爭)。

寡占市場有點像不打來打去、鷸蚌相爭,而是選擇不貪心的大家一起好。

新技術的迷思

微觀經濟學的重大啟示在於教人們辨別:「技術」什麼時候能幫助你,什麼時候又會摧毀你。

你是某地區「唯一」的報紙商人,你購入有人發明的更為有效的排版技術,那麼你的錢不會白花,節省下來的成本還是會回到你手上,那這就是能幫助你的新技術。

但如果這個新技術改善生產帶來的所有好處,都是流向消費者(例如紡織業),那這只是讓你花冤枉錢。

新技術讓你的成本降低,但你要分析這些省下的成本,究竟是落在你手裡還是流向消費者?

如果像上面提到的報紙商人,因為沒有其他競爭者,所以可以肯定的是他不會被其他人因為成本降低而降價影響。

反觀紡織業則是因為新技術讓所有成衣廠因為成本降低,不得不因為對手降價而一起降價,結果就是讓省下的成本都流向了消費者。

競爭性毀滅(competitive destruction)

因為現代文明社會的科學技術突飛猛進而出現的現象。

蒙格用馬鞭廠做舉例。

如果現在出現了不用馬的汽車,過不了幾年馬鞭廠就完蛋了。

要嘛去做另一種生意,要嘛關門大吉。

能力圈

你必須弄清楚自己有什麼本領。
如果要玩那些別人玩得很好、自己卻一竅不通的遊戲,那麼,你注定一敗塗地。
要認清自己的優勢,只在能力圈裡競爭。

但不是說你現在沒有這個能力,你就只能放棄。

能力圈可以透過慢慢培養,而在生活中取得很高的成就。

個人成就既取決於天資,也取決於後天的努力。


甜點:投資的有效市場理論

這裡,蒙格說他不想討論「新興市場、債券」之類的東西,只想聊如何挑選普通股,因為這就已經夠複雜了。

有效市場理論:「市場是十分有效的,沒有人能打敗它。」

蒙格認為這個理論大體上是正確的,投資人確實很難光靠聰明和勤奮,獲取比市場平均報酬率高出很多的收益。

如果用平均的結果來看,獲得的必定是中等的結果,所以從定義上來說沒有人能夠打敗市場。

但他覺得正確答案是:「市場是部分有效,和部分低效的。」

就像只有兩成的人能夠贏過其他八成的人。

蒙格叫信奉有效市場理論的人是「鐵鎚人」型的瘋子。

鐵鎚人:在手裡拿著鐵鎚(數學)的人眼裡,世界就像一根釘子(通通可以用數學得到答案)。

但他們推出的結果其實與現實生活並不相符。

贏家的秘密

股市的交易費用,無非就是買賣價差加上佣金,如果你的交易不是太頻繁,交易費用是相當低的。

所以呢,有些夠狂熱、夠自律的精明人,將會比一般人得到更好的結果。

蒙格說要得到比一般人更好的結果可不是容易的事,因為有五成的人會在最差的一半裡、七成的人在最差的70%。

這句乍聽會覺得蒙格真搞笑,是在換句話說嗎XD

但仔細一想又好有道理!

這個看待結果的視角非常有趣,所以市場的贏家,簡單來說就是挑選到比市場平均報酬率更好成績的股票。

聰明人在發現這樣的機會後,會狠狠下注,其他時間則按兵不動。

就是這麼簡單。

道理非常簡單,但實作起來又是另一回事。

蒙格覺得波克夏(巴菲特和蒙格的控股公司)做過最嚴重的錯誤是坐失良機。

這樣的錯誤有兩種:一是什麼也不做,二是有些股票本來應該買很多,但是只買了一點。

他說他們還不斷在犯這樣的錯,雖然努力改進,但還無法完全擺脫。

我還蠻欣賞他們不怕承認錯誤的精神,因為你得要先承認錯誤,才會有改善的能力。

(畢竟你如果不覺得自己做錯,又如何會覺得需要改善?)

蒙格認為一生中不需要看準很多次,像波克夏累積的數千億美元,大部分是由十個最好的機會帶來的。

我們可能無法聰明到找出一千個好機會,但遇到好機會就要全力出擊,就是如此簡單!

巴菲特在商學院講課時,曾告訴學生:

我用一張考勤卡就能改善你最終的財務狀況。
這張卡片上有二十格,所以只能有二十次打卡的機會,這代表你一生中所能擁有的投資次數。
當你把卡打完之後,就再也不能進行投資了。

他說:「在這樣的規則之下,你會真正慎重考慮你做的事情,你不得不花大筆資金在真正想清楚的投資項目上。這樣你的報酬會好得多。」

問題出在激勵機制

蒙格講了一個他遇到賣魚鉤傢伙的故事。

蒙格問賣魚鉤的人:「天哪,你這些魚鉤居然是綠色和紫色的,魚真的會上鉤嗎?」

賣魚鉤的人:「先生,我又不是賣給魚。」

他想表達的是,許多投資經理人的做法就跟這個魚鉤銷售員一樣。

重點不是釣到魚(幫客戶靠投資賺到錢),而是把魚鉤賣給人(賺到客戶付的經理費)。

投資者考慮的跟投資經理考慮的不同,決定行為的是決策者的激勵機制,這是人之常情。

看來他不贊成人們花錢請投資經理人幫你做投資。

葛拉漢的理論

班傑明·葛拉漢運用了「私人擁有的價值」:就是如果把一個企業整個出售給私人的話,能賣多少錢。

再把這企業的股價乘以股份,如果結果是「私人擁有的價值」的三分之一或不到,那買這個股票是撿了大便宜。

葛拉漢認為這就擁有了巨大的安全邊際。

葛拉漢是巴菲特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老師,巴菲特曾經謹守葛拉漢學派崇尚的「菸屁股哲學」——再好的標的,一定要等價錢低到不能再低的程度,才能買進,出脫時才能大撈一票。

這套理論聽起來很美好又合理,但蒙格指出,葛拉漢購買股票的時候世界仍未擺脫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影響,而且那個時代的資本主義是流動資金完全屬於股東,你可以在裁員後拿走流動資產。

現在的世界已經大不同,員工也屬於記在會計報表上的資產,所以你裁員的話大量資產就不見啦!

除此之外,蒙格認為葛拉漢這個概念的問題在於,人們逐漸變得聰明起來,那麼顯而易見的便宜股票就消失了。

投資偉大的企業

有的股票雖然價格是其帳面價值的兩三倍,但仍然是非常便宜的。
因為該公司的市場地位所隱含的成長動能,有時還加上某些經營者,或者整個管理體系非常出色等等。

蒙格認為,如果發現了一次定錯價格的賭注,而且非常有把握會贏,就應該狠狠下注,所以他們的投資沒那麼分散。

又說:如果你投資的是退休基金,期限為四十年,那麼只要最終的結果非常好,過程有點波折或者跟其他人有點不同又怎樣?

所以,業績波動大一點也沒關係。

好好把握少數幾個看準的機會,比假裝什麼都懂好得多。

蒙格說如果某家企業四十年來的資本報酬率是6%,你持有它的股票四十年,那麼你的報酬率不會跟6%有太大的差別。(不論你當初是用高價或低價購買該企業的股票)

所以長期投資的情況下,其實入場金額高低並不是非常重要,重要的是這家企業的成長動能。

當然還有「優秀的領導者」也是非常重要。

如果他們採取合理的管理措施,再加上這些人通常會讓員工變得更加積極和聰明,那麼領導者就能夠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這個論點跟「葛拉漢的理論」有顯著的不同。

蒙格始終反對「撿便宜貨」的哲學,他認為只要謹守「安全邊際」原則,平價的好貨比便宜的爛貨更值得投資

要擴張,就必須找到價格合適的「偉大企業」。

嗆耶帥!

追求價值而非價格。

稅收的效應

如果你打算進行一項為期30年、年均複合收益為15%的投資,並在最後繳納35%所得稅,那麼你的稅後年均複合收益是13.3%。

相反的,如果你投資同樣的項目,但每年賺15%就賣掉並繳納35%的所得稅,那麼你的複合報酬率將會是15%減去15%的35%,也就是每年的複合報酬率為9.75%,兩者相差超過3.5個百分點。

舉例說明 – 每年賺15%就賣出

本金:1 元
投資一年後成長15%變成:1元 X (1+0.15) = 1.15 元
淨賺:1.15元 – 本金1元 = 0.15 元
稅額:淨賺的0.15元 X 35% = 0.0525 元
稅後淨額:淨賺的0.15元 – 稅額0.0525元 = 0.0975 元
每年的年報酬率都是:稅後淨額0.0975元 / 本金1元 = 9.75%

舉例說明 – 每年賺15%但30年後才賣出

本金:1 元
投資一年後成長15%變成:1元 X (1+0.15) = 1.15 元
投資30年後成長15%變成:1元 X (1+0.15)^30 = 66.21 元
淨賺:66.21元 – 本金1元 = 65.21 元
稅額:淨賺的65.21元 X 35% = 22.82 元
稅後淨額:淨賺的65.21元 – 稅額22.82元 = 42.39 元
總報酬率:稅後淨額42.39元 / 本金1元 = 4239%
年化報酬率(%):(總報酬率4239% + 1) ^ (1 / 30年) – 1 = 13.3%

結論:每年賺15%就賣出的年化報酬率是 9.75%,每年賺15%但30年後才賣出的年化報酬率是 13.3%,真的超過3.5%(13.3% – 9.75% = 3.55%)。

對於個人而言,長期持有幾家優秀企業的股票,什麼都不用做,有極大的優勢:

付給交易員的費用更少,聽到的廢話也更少,如果這種方法有效,稅務系統每年會給你百分之一到三的額外回報。

定價能力

在成長股的模式中,有這樣一個子模式:

在你一生中,能夠找到少數幾家企業,他們只要抬高價格就能大幅提升利潤,然而他們還沒有這麼做,所以他們擁有尚未利用的定價能力。

人們不用動腦筋也知道這是好股票。


最新的普世智慧:蒙格答問錄

問:你和巴菲特如何評估待收購的企業?

答:
我們不太用財務數字衡量;我們使用許多主觀的標準:
領導者值得信賴嗎?
會損害我們的聲譽嗎?
會出現什麼問題?
我們理解這個行業嗎?
這家企業需要增資才能繼續運轉嗎?
預期的現金流量是多少?
我們並不期待它會直線成長,只要價格適中,週期性成長我們也能接受。


問:年輕人在工作中應該追求什麼?

答:
我有三個基本原則。
同時滿足這三個原則幾乎是不可能的,但你應該努力去嘗試:
.別兜售你自己不會購買的東西。
.別為你不尊敬、不欽佩的人工作。
.只跟你喜歡的人共事。

我這一生真是非常幸運:由於和巴菲特共事,這三個原則我都做到了。

蒙格語錄

有系統的常識或非常識,是非常基礎的知識,也是威力巨大的工具。
電腦帶來的危險非常大:
「人們計算得太多,思考得太少。」

擁有常識不但意味著有能力辨認智慧,也意味著有能力拒絕愚蠢
如果排除了許多蠢事,就不會把自己搞得一團糟。

我們大量閱讀。
我認識的聰明人沒有不大量閱讀的。
但光閱讀還不夠:必須擁有一種能夠掌握概念做合理事情的性格。
而大多數人無法掌握或應用正確的概念。

我認為保持良好的紀錄非常重要。
如果你一開始就能夠在諸如誠實這樣簡單的事情上擁有完美紀錄,將會在這個世界取得很大成功。

蒙格說他們認為有些事情就算你能做,而且做了不會受到法律制裁,或者不會造成損失,也不該去做。

他們認為應該有一條底線,心裡應該有個指南針,所以很多事情他們不會去做,即使是完全合法的。

這就是他們試圖做到的經營方式。

並補充他們不應該因為這麼做而得到太多讚譽,因為他們很早就知道,這種經營方式能賺更多的錢(哈!)

我在想會不會因為他們這麼做也有比胡搞瞎搞的公司少賠一些錢,或因為形象好而獲得人們的信任,也相對能獲得更多有形或無形的價值。

人們會因為你的信用高,更樂意選擇你而排斥便宜但沒有信用的人賣的東西。

蒙格認為他的偶像班傑明.富蘭克林是對的,他並沒有說誠實是最好的道德品質,他說誠實是最好的策略。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網路書店連結整理

電子書:KOBOReadmoo

實體書:博客來

這一講蒙格餵大家吃兩個大胡蘿蔔一個甜點
第一個大胡蘿蔔內含六種理論框架
第二個大胡蘿蔔用微觀經濟學分析各種優勢
甜點給了我們許多他們得到更好結果的祕訣

讀完這一講,我覺得自己好像認識了一種又輕鬆又有效率又減少浪費的投資法
原來自律用在投資上也能這麼優雅
而且你愈優雅,獲得的報酬還更高(除了複利還能為你減少不必要的花費和時間)

天阿!認識蒙格真的是太快樂了~ 原來投資股票不需要一直進進出出
最重要的真的就是準備耐心紀律客觀
就這麼簡單,又不簡單 😀
希望這篇分享也對你有幫助


接下來的第三篇演講對象是法律系學生,主題是「論基本的、普世的智慧」

像第二講的延伸,告訴大家除了架起第二講提及的思維模型,還要結合間接經驗
將思維模型融會貫通,避免成為鐵鎚人

下週再見囉!

[2020/06/04 已上架]

[閱讀心得]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第三講 – 論基本的、普世的智慧

相關文章:

[閱讀心得] 資訊量很大的《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增修版)》

[閱讀心得]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第一講 – 如何讓自己生活悲慘

[閱讀心得]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第三講 – 論基本的、普世的智慧

[閱讀心得]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第四講 – 關於實用思維的實務思考

[閱讀心得]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第五講 – 專業人士需要更多跨領域技能

[閱讀心得]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第六講 – 像波克夏一樣投資

[閱讀心得]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第七講 – 財富效應與灰金效應

[閱讀心得]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第八講 – 2003年的金融大醜聞

[閱讀心得]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第九講 – 學院派經濟學的9大缺陷

[閱讀心得]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第十講 – 蒙格的普通常識

[閱讀心得]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第十一講 – 人類誤判心理學

[閱讀心得]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番外篇 – 老年萬歲

[分享] 查理蒙格的推薦閱讀書單(20本)

[分享] 為什麼查理蒙格是我的偶像?

#巴菲特給股東的信

JUJU選書 / 自我提升 / 投資理財

上一篇:[閱讀心得]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第一講 – 如何讓自己生活悲慘

下一篇:[閱讀心得]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第三講 – 論基本的、普世的智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