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畫家和漫畫藝術家艾德.威克勒(Ed Wexler)為本書繪製的插圖
這篇分享《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收錄的十一篇演講中的第七講,是2000年蒙格在帕薩迪納的慈善圓桌會議上發表。
我個人很喜歡這篇,覺得含金量高。
認識了好多有趣的現象,財富效應、灰金效應、還有很耳熟但一直不清楚的龐氏騙局。
延伸閱讀:[閱讀心得] 資訊量很大的《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增修版)》
主題:財富效應與灰金效應
財富效應
股價上漲時,消費意願會跟著提高。
股價下跌時,消費意願也會降低。
消費意願對宏觀經濟至關重要。
「財富效應」是學院派經濟學研究的內容,蒙格先坦言自己從沒上過一堂經濟學,也不曾因為預測宏觀經濟學的變化而賺到一分錢,而他認為大多數經濟學博士低估了股票「財富效應」發揮的威力。
根據財富效應假設「股價影響消費意願」是很重要的課題,
那麼美國股市對經濟有多大的影響呢?
依美國聯準會收集的資料,分析出五個消費的現象:
- 過去十年來,美國家庭淨資產的成長幅度可能還不到100%。
- 平均每個家庭的資產仍然不多。
- 股市市值可能還佔不到1/3的家庭淨資產(扣除退休金帳戶後)。
- 超級富豪的消費和他們的資產不成比例(花費很多,但所有花費只是他們資產的冰山一角)。
- 股票資產在美國家庭的集中程度高得不可思議(最富裕的1%家庭可能擁有50%的股票市值,而最貧窮的80%家庭可能只擁有4%的股票市值)。
如果讓經濟學家依美國聯準會收集的資料來分析,並根據過去股價和消費之間不太明顯的關係,且像過去十年史無前例的股市連續大漲下,就算每個家庭將其股票資產的3%用於消費,每年對消費支出的拉動效果也不到0.5%。
所以經濟學家很容易得到以下結論:
股票價格帶動消費的「財富效應」並沒有那麼大。
蒙格認為上述經濟學的思考與現實大為脫節,他認為聯準會的資料收集沒有正確考慮到退休金和其他類似計畫的影響。
假設有一名63歲的牙醫,他私人退休金帳戶裡原本是價值100萬美元的股票,當這些股票漲到200萬美元,這位牙醫覺得自己發財了,立刻換了一台新車。
這就是一個股價和消費之間明顯的關聯,但許多經濟學家可能會只把這視為一個普通揮霍無度的行為。
但蒙格認為許多像這位牙醫一樣的人之所以會大手筆花錢,是一種跟退休金相關的強大「財富效應」在作祟。
補充:401(k)退休福利計劃,是美國於1981年創立一種延後課稅的退休金帳戶計劃,可以自由選擇大多數的股票和基金,但不能提早領出。
蒙格要讓在座基金會理解到,
當前退休金計畫造成的「財富效應」遠比以往大,絕對不可忽視。
蒙格在開頭說這些,應該是想在進入正題前,讓在座基金會的人員先感受到自己對國家的經濟擁有重大的使命。
灰金(febezzle)效應
在說明蒙格自創的「灰金」前,先認識一下他靈感的來源「黑金」(bezzle)。
「黑金」這個名詞跟貪污有關。
哈佛大學經濟系教授高伯瑞(John Kenneth Galbraith, 1908-2006)用「黑金」表示在尚未敗露的貪污中所得到的金錢。
高伯瑞發現,黑金對消費有非常強烈的刺激作用。
因為錢來得容易,所以花得更加闊綽(也可能是害怕不想一直放在身上,趕快花掉)。
但被污錢的人因為還不知道他的錢被污走了,他的支出就不會因此有變化(本人沒發現,所以不會因為錢變少而減少花費)。
高伯瑞發現了由「黑金」帶來的效應,但「黑金」對整理經濟的影響有限,因為「黑金」不可能蔓延到非常大,太大遲早被發現。
但蒙格發現有些東西發揮的功能跟「黑金」相同,而且數額夠大,也不會像「黑金」因為很容易被發現而在短時間內消失。
他像高伯瑞那樣創造幾個名詞:
一、「灰金」(febezzle),功效跟「黑金」相同的東西
二、「撈灰金」,創造灰金的過程
三、「灰金客」,撈灰金的人
他指出,一個重要的灰金來源就在這個房間,在座各位剛好創造了大量灰金,在投資管理上採取了許多愚蠢的措施。(蒙格講話好直接呀!)
就像在第六講說到的,基金會每年將3%資產浪費在不帶來任何收益的多餘管理成本。
在股票價值一直上漲的狀況下,儘管浪費掉不少錢,他們仍會覺得錢變多了。
那些得到基金會浪費的3%資產的「灰金客」(例如各種投資顧問),卻認為他們的錢是透過正常管道賺來的。
這些「灰金客」用來消費的錢,其實是來自一種假性的、由股價上漲帶來的「財富效應」。
因為股價本來就會上漲,並不是基金會聘請的各種顧問讓股價上漲。
但這些顧問卻能因此收走基金會賺到的3%資產。
指出基金會的問題
蒙格又說除了3%管理成本,許多機構浪費的還遠遠不止這個數字。
因為他們不斷解僱業績落後的投資經理人,把這些經理人選中的股票徹底清倉,再聘請新人給他們施加極大壓力,要他們重新買進一些股份。
這種超快速的買進賣出,並無助於改善客戶的投資結果。
蒙格認為現在的股價被非理性地哄抬(原來2000年就已經非理性了),這種觀點與「有效市場理論」(蒙格在第二講有說明)恰好相反。
如果未來人們購買股票的原因,跟藝術品一樣只是因為過去價格一直上漲,那麼股市將會上漲,但缺乏堅實的支撐。
而這種情況,就很難預測會發展到什麼程度、股價將會漲多高、會持續到什麼時候。
就像龐氏騙局 ,明顯不適合退休基金參與。
龐氏騙局(The Ponzi Scheme)
現代金融工程術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是1919年在波士頓發源的龐氏騙局。
查理.龐奇(Charles Ponzi,1882-1949)聲稱他有能力利用國際郵政票據套利,承諾90天可獲利50%,吸引了數以千計的投資者。
為建立信用,他拿新投資者的錢支付給舊投資者當利潤,這是典型的金字塔騙局所用的花招,龐奇很快就募集數百萬美元的資金。
1920年,《波士頓郵報》(Boston Post)刊出文章質疑龐奇的做法,於是有關方面對龐奇展開獨立審查,證明是一場騙局,投資人紛紛要求退錢。
最後,每位投資人平均只收回了37%的資金,龐奇則被判了幾年徒刑。
1920年代末期,出獄後的龐奇死不悔改,又開始兜售佛羅里達州一些毫無價值的土地。
不是因為本身價值提高而攀升的股價,就像「龐氏效應」。
賺到的錢並非因為商品價值提高而有收入,只是靠著新加入的資金讓舊人賺到錢。
參與這種活動只能祈求自己不是最後一棒,所以蒙格說這種活動明顯不適合退休基金參與。
蒙格並指出那些誤人子弟的教授太過信奉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假設,對心理學中「愚蠢人」理論知之甚少。
人在某些情況下都有「集體犯傻」傾向,導致聰明人產生許多愚蠢想法,做出許多愚蠢行為。
講了這麼多,蒙格其實是想告訴在座的基金會,他們的投資管理活動就可能是中了「集體犯傻」傾向。
蒙格說現在每個機構投資者最怕的就是自己的投資方法和大家不同,他認為這是很可悲的。
蒙格還說,生活中有個淺顯的道理:
如果一個機構在複雜的大環境中,有一方面做得不夠好,那麼其他方面也非常有可能做得不夠好。
因此基金會不但需要改善投資方法,也要提高基金捐贈的智慧。
蒙格說有兩個古老的法則能夠引導我們:
#1 道德法則
自薩繆爾.約翰遜,他認為,對於身居要職的官員而言,保持「可以輕易消除之無知」,就是在道德責任上的背叛。
#2 謹慎法則
華納及史瓦塞公司有句機械工具的廣告詞是這樣說的:「需要新的機器而還沒購買的公司,其實已經在付出代價。」
道德責任上的背叛,就是身負重任的官員明知道有可以輕易改正的錯誤,卻任它存在、不做消除。
謹慎法則用在這個例子,我想蒙格應該是要表達花時間謹慎評估的重要。
買了本來就需要的新機器可以得到一些好處,反過來說沒買的就會付出得不到這些好處的代價。
套用在基金會的話,應該就是如果基金會還不趕快謹慎評估和做改善,就已經在付出代價。
最後蒙格對大家說:
你們如缺乏正確的思想工具,你們以及你們試圖要幫助的人,就已經深受「可以輕易消除之無知」的禍害。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網路書店連結整理
實體書:博客來
這一講蒙格先對財富效應做討論
讓基金會的人了解基金會對財富效應的重要
再說明灰金效應的概念
並指出他觀察到基金會在投資方面目前的問題
讀完這一講,我最有感觸的部分是「灰金」和「龐氏騙局」
這兩個現象可以發揮的情境:當懶惰又想賺錢的人遇上耍小聰明的貪婪人
其中灰金又因為沒有明顯犯法,很能一直存在
彷彿看到資本主義的一體兩面
看起來蒙格對大家說了很多重話
結果《基金會新聞與評論》(Foundation News & Commentary)的Jody Curtis的評價是:
「蒙格很像一位親切的老伯,為人十分幽默風趣」
讓蒙格的家人和好友感到很意外XD
下一講的主題是「2003年的金融大醜聞」
不是對誰的演講
是一篇蒙格在2000年夏天於明尼蘇達度假時親手寫下的道德劇
讀完才知道原來公司提供員工「股票選擇權」對公司的財務報表多麽有利
故事很精彩又寫實
敬請期待
[2020/07/09 已上架]
[閱讀心得]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第八講 – 2003年的金融大醜聞
相關文章:
[閱讀心得]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第一講 – 如何讓自己生活悲慘
[閱讀心得]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第二講 – 普世智慧的投資應用
[閱讀心得]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第三講 – 論基本的、普世的智慧
[閱讀心得]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第四講 – 關於實用思維的實務思考
[閱讀心得]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第五講 – 專業人士需要更多跨領域技能
[閱讀心得]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第八講 – 2003年的金融大醜聞
[閱讀心得]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第九講 – 學院派經濟學的9大缺陷